城市边缘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27 19:01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功能外溢的前沿阵地和乡村城市化先导区,在这种双重影响下使其具有动态性、城乡二元性、特殊性等特点,土地利用更为复杂。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和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托济南市委《城镇化的市场化路径研究》课题,以城乡建设用地如何扩展为研究问题,以结构化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选取济南市历城区作为研究案例,构建“问题导向—理论支撑—特征剖析—机制总结”的逻辑框架,以乡镇级地理单元作为空间分析基本单位进行特征分析和扩展机制研究。首先,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管制、城市规划引导以及城市扩张事实三个方面将研究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空间管控宽松期(1978-1996年)、空间管控加强期(1996-2006年)、空间管控强化期(2006-2015年)。其中,a)空间管控宽松期特征为地方权力主导下土地用途弱约束性,城市扩张以缓慢团块式蔓延。b)空间管控加强期特征为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城市呈组团式急剧扩张。c)空间管控强化期特征为“耕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城市呈城区化的整体扩张。在此基础上,将...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图 2-1 我国土地分类系统标准变化情况详见:2010 年《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附录 D: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应表。详见:2007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表 B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关系表。
图 2-2 规划分类与过渡分类、土地现状分类中城乡建设用地的转换与衔接由图 2-2 可知,在不考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情况下,1990、1996、2006、201用现状数据(2015 年未统计街巷用地以及空闲地)与土地用途规划分类存在对值得注意的是,“采矿用地”所对应是 1990、1996、2006 年土地利用现状中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半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时空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 王睿,洪再生.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9)
[2]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J]. 方创琳,李广东,张蔷.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3)
[3]资本驱动下乡村复兴的反思与模式建构——基于济南市唐王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 王京海,张京祥.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5)
[4]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J]. 杨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5(09)
[5]“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J]. 郭文. 经济地理. 2014(06)
[6]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特征、问题与改革[J]. 刘守英.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3)
[7]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J]. 蔡芳芳,濮励杰. 资源科学. 2014(04)
[8]“两规”新旧土地分类体系中城乡建设用地的衔接与空间管制协调研究[J]. 张志,龚健. 开发研究. 2014(01)
[9]空间生产再考:从哈维到福柯[J]. 王丰龙,刘云刚. 地理科学. 2013(11)
[10]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分析[J]. 孟丹,李小娟,徐辉,宫辉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 周捷.同济大学 2007
[2]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 鲍文东.山东科技大学 2007
[3]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及动力机制分析[D]. 王奇彪.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广西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与对策研究[D]. 禹鹏斌.广西大学 2015
[3]基于RS和GIS的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研究[D]. 潘庆龙.聊城大学 2015
[4]基于DSR模型长春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D]. 徐搏.吉林大学 2014
[5]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D]. 郭旭.苏州科技学院 2014
[6]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演变的动力机制及协调发展研究[D]. 马红霞.青岛科技大学 2014
[7]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曾铁瑛.重庆大学 2011
[8]天津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演化研究[D]. 王宇宁.天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53423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图 2-1 我国土地分类系统标准变化情况详见:2010 年《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附录 D: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应表。详见:2007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表 B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关系表。
图 2-2 规划分类与过渡分类、土地现状分类中城乡建设用地的转换与衔接由图 2-2 可知,在不考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情况下,1990、1996、2006、201用现状数据(2015 年未统计街巷用地以及空闲地)与土地用途规划分类存在对值得注意的是,“采矿用地”所对应是 1990、1996、2006 年土地利用现状中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半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时空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 王睿,洪再生.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9)
[2]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J]. 方创琳,李广东,张蔷.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3)
[3]资本驱动下乡村复兴的反思与模式建构——基于济南市唐王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 王京海,张京祥.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5)
[4]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J]. 杨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5(09)
[5]“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J]. 郭文. 经济地理. 2014(06)
[6]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特征、问题与改革[J]. 刘守英.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3)
[7]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J]. 蔡芳芳,濮励杰. 资源科学. 2014(04)
[8]“两规”新旧土地分类体系中城乡建设用地的衔接与空间管制协调研究[J]. 张志,龚健. 开发研究. 2014(01)
[9]空间生产再考:从哈维到福柯[J]. 王丰龙,刘云刚. 地理科学. 2013(11)
[10]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分析[J]. 孟丹,李小娟,徐辉,宫辉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 周捷.同济大学 2007
[2]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 鲍文东.山东科技大学 2007
[3]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及动力机制分析[D]. 王奇彪.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广西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与对策研究[D]. 禹鹏斌.广西大学 2015
[3]基于RS和GIS的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研究[D]. 潘庆龙.聊城大学 2015
[4]基于DSR模型长春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D]. 徐搏.吉林大学 2014
[5]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D]. 郭旭.苏州科技学院 2014
[6]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演变的动力机制及协调发展研究[D]. 马红霞.青岛科技大学 2014
[7]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曾铁瑛.重庆大学 2011
[8]天津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演化研究[D]. 王宇宁.天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53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5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