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可视化表达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5-04-23 04:31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覆被情况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研究能够为土地利用资源分配和组织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规划。同时,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快速和精确地获取一个地区多时相的解译数据成为可能,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并有效地展示来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研究提供可视化的平台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对于一段时期内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展示一般是将多幅现状解译地图罗列在一起进行对照,这种表达方式无法直观地体现变化所在,大量潜在信息被忽视。合理地利用可视化技术能够通过电子地图、表格、交互等方式将信息直观、全面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对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从可视化理论出发,结合数据可视化与地图可视化对土地覆被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表达内容与方式进行研究,设计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可视化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上的数据可视化。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特点和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结构化和语义化的矩形树图与桑基图对纯数字的转移矩阵进行可视化,表达地类之间随时间的数量变化,突出转移的比例关系、流向以及数量排序。(2)空间上的地图可视化。从采样点的选择与...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2 可视化与地理时空数据理论
2.1 数据可视化
2.1.1 数据可视化概述
2.1.2 常见数据可视化工具
2.1.3 交互理论
2.2 地理时空数据及其表达
2.2.1 地理时空数据
2.2.2 地图可视化
2.2.3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数据的表达
2.3 地学信息图谱
2.3.1 地学信息图谱
2.3.2 土地利用图谱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覆被变化时间可视化
3.1 转移矩阵
3.1.1 转移矩阵的概念
3.1.2 主要转移排序表
3.1.3 表达局限
3.2 数据可视化工具
3.2.1 矩形树图原理
3.2.2 Highcharts中的矩形树图
3.2.3 桑基图原理
3.3 转移矩阵的可视化
3.3.1 可视化表达优势
3.3.2 表达方式
3.3.3 数据交换格式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覆被变化空间可视化
4.1 宏观尺度下的可视化
4.1.1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4.1.2 变化强度可视化方式
4.2 微观尺度下的可视化
4.2.1 地图符号
4.2.2 土地覆被转移符号
4.3 本章小结
5 时空一体化表达及实例
5.1 交互内容与方式
5.1.1 交互对象
5.1.2 交互方式
5.1.3 查询模式
5.2 可视化表达整体结构
5.3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可视化实例
5.3.1 数据可视化
5.3.2 地图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1224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2 可视化与地理时空数据理论
2.1 数据可视化
2.1.1 数据可视化概述
2.1.2 常见数据可视化工具
2.1.3 交互理论
2.2 地理时空数据及其表达
2.2.1 地理时空数据
2.2.2 地图可视化
2.2.3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数据的表达
2.3 地学信息图谱
2.3.1 地学信息图谱
2.3.2 土地利用图谱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覆被变化时间可视化
3.1 转移矩阵
3.1.1 转移矩阵的概念
3.1.2 主要转移排序表
3.1.3 表达局限
3.2 数据可视化工具
3.2.1 矩形树图原理
3.2.2 Highcharts中的矩形树图
3.2.3 桑基图原理
3.3 转移矩阵的可视化
3.3.1 可视化表达优势
3.3.2 表达方式
3.3.3 数据交换格式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覆被变化空间可视化
4.1 宏观尺度下的可视化
4.1.1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4.1.2 变化强度可视化方式
4.2 微观尺度下的可视化
4.2.1 地图符号
4.2.2 土地覆被转移符号
4.3 本章小结
5 时空一体化表达及实例
5.1 交互内容与方式
5.1.1 交互对象
5.1.2 交互方式
5.1.3 查询模式
5.2 可视化表达整体结构
5.3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可视化实例
5.3.1 数据可视化
5.3.2 地图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1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04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