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河源市苏家围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8:24

  本文关键词:河源市苏家围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苏家围 可持续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对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家乐”的旅游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渴望走出喧闹的城市,回归到农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乡村旅游成了越来越多人的优先选择。本文以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研究该旅游景点的发展总体情况,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引申出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河源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总结提炼近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列出本文应用到的相关理论与基本理论。第三,对苏家围乡村旅游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类比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归纳总结出适合苏家围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第四,研究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供苏家围借鉴,得出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多方参与的结论。第五,从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对苏家围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苏家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 苏家围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0-12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2-14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方法14
  • 1.3.2 总体思路14-15
  • 1.3.3 技术路线图15-16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16-19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
  • 2.1.1 乡村16
  • 2.1.2 乡村旅游16
  • 2.2 相关基础理论16-19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16-17
  • 2.2.2 产业整合理论17
  • 2.2.3 旅游扶贫理论17-19
  • 第三章 河源市与苏家围旅游发展现状19-32
  • 3.1 河源市旅游发展现状19-22
  • 3.1.1 河源市旅游发展概况19-20
  • 3.1.2 河源市主要旅游景点概况20-22
  • 3.1.3 河源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建设概况22
  • 3.2 苏家围旅游发展现状22-27
  • 3.2.1 苏家围景区的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22-25
  • 3.2.2 苏家围乡村旅游发展概况25-27
  • 3.3 苏家围存在的问题分析27-32
  • 3.3.1 缺乏整体规划27-28
  • 3.3.2 资金投入不足28
  • 3.3.3 底子薄、基础差28
  • 3.3.4 缺乏旅游精品28-29
  • 3.3.5 市场管理不规范29
  • 3.3.6 农村人口知识水平较低29-30
  • 3.3.7 传承者后继乏人30
  • 3.3.8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30-32
  • 第四章 国内乡村旅游成功典型经验借鉴32-36
  • 4.1 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32-34
  • 4.1.1 发展概况32
  • 4.1.2 成功经验32-34
  • 4.2 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34-36
  • 4.2.1 发展概况34
  • 4.2.2 成功经验34-36
  • 第五章 苏家围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36-43
  • 5.1 合理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创新开发旅游精品36-37
  • 5.2 增强政府引导作用,提供财政资金扶持37
  • 5.3 打造农村旅游品牌,,树立特色品牌形象37-38
  • 5.4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服务38-39
  • 5.5 保护与开发并举,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39-41
  • 5.5.1 防止陷入思维误区39-40
  • 5.5.2 防护措施先行40
  • 5.5.3 因地制宜开发40-41
  • 5.5.4 依法进行开发41
  • 5.6 加强景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41-42
  • 5.7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2-4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3-44
  • 6.1 结论43
  • 6.2 展望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
  • 附件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美珠;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J];亚太经济;2004年S1期

2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单琼花;单玉强;孙佳;;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4 张志明;;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2014年07期

5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6 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7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8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10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王潇楠;大理当代民居旅游适应性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鹏程;汪清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旅游动机调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赵思佳;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感知与参与意愿相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金红娜;大理旅游村镇空间营建与利益相关者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葛增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杜真敏;传媒对旅游发展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宁;云南翁丁村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子s

本文编号:580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580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a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