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9:18

  本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贫困 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 扶贫绩效


【摘要】:2006年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因其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脱贫减贫等作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产业扶贫中重点推荐的扶贫方式。贫困地区主导的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反贫困的一种发展战略,称之为PPT战略(pro-poor tourism)。但旅游扶贫的效果一直备受质疑。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较早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商冲突频繁,暴露出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扶贫目标偏离,即扶贫精准度不够的问题。每当看到那些曾经贫困落后的古老村庄因乡村旅游发展而兴盛、焕发出无限青春活力时,我满是旅游人的骄傲和自豪;而每当看到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围墙外依旧破败贫困的真实乡村,竟然感觉自己刚刚经历的游览如同梦境般虚幻,然后我就特别想清楚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受益状况如何?乡村旅游扶贫是否存在“精英俘获”现象,真正的受益者是否只是贫困地区的相对富裕人群?如果确实存在精英俘获现象造成的扶贫精准度不够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利于乡村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乡村旅游扶贫是不是适用于所有贫困地区?如果是,乡村旅游扶贫的适用性条件有哪些?在我国广大农村如火如茶开展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其扶贫绩效到底如何呢?乡村旅游对农村贫困治理有何意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如何实现?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展开并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论文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内生式发展理论、亲贫困增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增权理论等。第三章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经济学分析,也是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部分。该部分包括乡村旅游扶贫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战略意义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贫困缓解的关系、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适用性条件分析、旅游扶贫效应评估方法分析共四部分内容。第四章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分析了恩施选择旅游扶贫战略的正确性,并介绍了恩施州旅游扶贫的具体做法与成效。第五章运用客观经济数据指标评价和旅游扶贫绩效主观感知评价方法对恩施州恩施市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恩施乡村旅游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一样,伴随着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恩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也就是说,乡村旅游扶贫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对恩施市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估表明:乡村旅游扶贫战略非常适合湖北省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是恩施州正确的扶贫战略选择。对湖北省恩施州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研究表明,在有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合适的贫困地区采用乡村旅游扶贫战略,旅游扶贫绩效非常理想,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的成功实践对其它地区很有借鉴意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群起而效仿之?实践表明,适宜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也很容易出现扶贫目标的脱靶现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了,不贫困的人变得更富裕了,最贫困的人依旧贫困,甚至比以前更贫困了。和其他产业扶贫方式一样,旅游扶贫也存在“扶富不扶穷”的“精英俘获”现象,即旅游扶贫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乡村旅游开发商和贫困地区相对富裕人群,而非乡村旅游扶贫对象——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中最贫困的那一部分人由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极度缺乏,不仅未能从旅游扶贫中受益,还要承担旅游发展引起的物价上涨等旅游经济发展负面效应带来的后果,因此,如何让乡村旅游的致富和脱贫功能都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将旅游脱贫效用发挥到极致,实现乡村旅游精准脱贫,是本文最终要探讨的核心内容。第六章提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本部分首先介绍了三个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并逐一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九大路径:鼓励城--乡流动激发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创新创业创意驱动乡村旅游经济提质提速发展、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农民增权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发展获利能力实现精准扶贫、异地扶贫搬迁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集聚发展模式、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社会扶贫”模式、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借鉴日本的故乡纳税税制解决乡村旅游扶贫资金问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建立乡村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一些主要论点,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乡村旅游 贫困 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 扶贫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F592.7
【目录】:
  • 本论文创新点5-9
  • 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15-20
  • 一、研究缘由15-16
  • 二、研究意义16-20
  •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20-23
  • 一、选题背景20-21
  • 二、研究思路21-2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3-26
  • 一、研究方法23-24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4-2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26-50
  • 第一节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26-28
  •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述26
  • 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26-28
  • 第二节 旅游扶贫研究综述28-38
  • 一、国际旅游扶贫研究28-30
  • 二、国内旅游扶贫研究30-38
  • 第三节 旅游扶贫绩效研究述评38-42
  • 第四节 乡村旅游扶贫相关理论概述42-50
  • 一、内生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理论42-44
  • 二、亲贫困增长(pro-poor growth)理论44
  • 三、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理论44-45
  • 四、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45-46
  • 五、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46-47
  • 六、比较优势理论47-48
  • 七、科学发展观理论48-50
  • 第三章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经济学分析50-72
  • 第一节 乡村旅游扶贫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战略意义分析50-56
  • 一、帮助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收入脱贫50
  • 二、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50-51
  • 三、实现农村女性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51
  • 四、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从而打破贫困文化传递机制51-52
  • 五、以乡村旅游扶贫为契机实现乡村振兴52-53
  • 六、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53-54
  • 七、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54-56
  • 第二节 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的关系分析——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56-67
  • 一、亲贫困增长的内涵56-58
  • 二、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扶贫58-62
  • 三、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亲贫困增长路径62-67
  • 第三节 乡村旅游扶贫的适用性条件分析67-70
  • 第四节 乡村旅游扶贫效应评估方法70-72
  • 第四章 恩施州的扶贫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72-85
  • 第一节 恩施州的扶贫战略选择72-74
  • 第二节 恩施州旅游精准扶贫路径74-85
  • 一、恩施州旅游业发展情况74-75
  • 二、恩施州农家乐发展情况75-76
  • 三、恩施州精准扶贫工作情况76-77
  • 四、恩施州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情况77-78
  • 五、恩施州旅游扶贫总体成效78-79
  • 六、恩施州旅游扶贫具体做法与成效79-85
  • 第五章 恩施州恩施市旅游扶贫效应评估85-99
  • 第一节 恩施市旅游扶贫客观经济效应评估85-90
  • 第二节 恩施市旅游扶贫效应主观感知评估90-99
  • 一、被调查者的人口特征分析91-93
  • 二、旅游扶贫经济效应感知分析93-94
  • 三、旅游扶贫文化生态效应感知分析94-96
  • 四、旅游扶贫负效应96
  • 五、本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态度96-97
  • 六、居民参与旅游意愿与能力调查状况97-99
  • 第六章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99-131
  • 第一节 全国各地生动的乡村旅游扶贫实践101-112
  • 第二节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112-131
  • 一、鼓励乡--城流动激发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112-115
  • 二、创新创业创意驱动乡村旅游经济提质提速发展115-117
  • 三、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117-119
  • 四、农民增权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发展获利能力实现精准扶贫119-120
  • 五、异地扶贫搬迁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集聚发展模式120-121
  • 六、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社会扶贫”模式121-122
  • 七、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122-125
  • 八、借鉴日本的故乡纳税税制解决乡村旅游扶贫资金问题125-128
  • 九、建立乡村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128-131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31-135
  • 第一节 主要结论131-132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132-135
  • 参考文献135-145
  • 致谢145-146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146


本文编号:580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580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