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摘要】:土地利用是造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迅猛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受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相对自然生态系统碳排放的过程和机制更加复杂,因此,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包括学者、政府决策者、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并被诸多能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列为核心内容。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较全面地对上述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应如何完善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科学编制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管理经验,从而全面引导城市的低碳发展。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效应 土地利用 低碳管理 研究进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638)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4PJ140280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4ZS053)
【分类号】:F301.2;X322
【正文快照】: 气候变化因其危害的极端严重性,被视作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危机之首,成为当前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全球气候系统的快速暖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所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永剑;高宇;郭海强;赵斌;;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贡献区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揣小伟;赖力;黄贤金;赵荣钦;王婉晶;陈志刚;;中国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时空变化(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荣钦;陈志刚;黄贤金;钟太洋;揣小伟;赖力;张墨逸;;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2年12期
2 康涛;杨海真;郭茹;;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3 闫云凤;;消费碳排放责任与中国区域间碳转移——基于MRIO模型的评估[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4 张清;郑丹;许宪硕;;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4期
5 李方一;刘卫东;公丕萍;;中国产业能耗的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J];地理科学;2015年01期
6 王少剑;刘艳艳;方创琳;;能源消费CO_2排放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2期
7 Man CHENG;Shao Shan AN;;Responses of soil nitrogen, phosphorous and organic matter to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5年02期
8 李国志;;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07期
9 马安娜;陆健健;;长江口崇西湿地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交换及潮汐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10 吴志祥;陈帮乾;杨川;陶忠良;谢贵水;周兆德;;海南岛橡胶林通量足迹与源区分布研究[J];热带生物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安娜;崇西湿地的甲烷释放及封碳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海强;长江河口湿地碳通量的地面监测及遥感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苗雨青;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地—气间净碳通量交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5 梁赛;多种政策对我国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分析[D];清华大学;2013年
6 邵红梅;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赖宗锐;四种典型沙生灌木细根动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任晓松;中国工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9 徐丽娜;城镇化进程中山西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吴志祥;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2 潘诚;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3 朱丹丹;亚太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王丽丽;影响中国贸易隐含碳的因素分解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陶渊;湖北省经济—能源—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飞;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年江;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梁贻仓;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4年
9 马丽娜;高寒草地利用和管理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商亚男;我国电力行业碳交易模拟经济绩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赵晓松,关德新,吴家兵,金昌杰,韩士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通量观测的footprint及源区分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4 王建林;赵风华;欧阳竹;;灌溉量对灌浆期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5 李道西,彭世彰,徐俊增,丁加丽,何岩,郁进元;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与环境效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稻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7 米娜;于贵瑞;温学发;孙晓敏;;中国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通量观测空间代表性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S1期
8 郭海强;顾永剑;李博;陈家宽;陈吉泉;赵斌;;全球碳通量东滩野外观测站的建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9 黄丽华;沈根祥;顾海蓉;钱晓雍;施兴荣;Maria L.Gullino;;肥水管理方式对蔬菜田N_2O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同朝;杜园园;常晓;张慧琴;邵扬;卫丽;;垄作覆盖条件下灌溉方式与灌溉量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志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2 储胜金,许刚;浙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3 齐善忠;罗芳;肖洪浪;;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西北地区黑河流域为例[J];生态环境;2006年04期
4 何志明;杨小雄;;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预警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5期
5 金洋;李恒鹏;李金莲;;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6 Petrina Rowcroft;王宇;王大伟;;对变化的新认识:湄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原因[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8年03期
7 蔡玉梅;李天威;王昊;;中国和欧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8 王行风;汪云甲;李永峰;;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煤矿区土地利用演化模拟[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9 邓祥征;黄维;杜继福;韩健智;;中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1期
10 王莉;卫海燕;凤鹏;张宁;;基于遥感影像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莉;王冀;喻宇;王英行;曲白;;再思土地利用的相容性——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杜存恭;;对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3 李仁东;随晓丽;;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蔡运龙;李军;;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健飞;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爱文;黄仁涛;;土地利用稳定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明健;杝志挊;;高山\鯹加纞宼熬硥廟冎紏,
本文编号:748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4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