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正向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5:07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正向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 正向关系


【摘要】:贵州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排名靠后,具有高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而且贵州省工农业基础都非常薄弱。然而,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农业大得多,如果贵州省集中其所有的资源发展工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能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如果贵州省集中一部分资源发展农业,则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工业的发展,从而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会受限。那么贵州省能否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放弃发展农业而集中发展工业从而快速发展经?换言之,对于像工农业都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是不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本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并提出要研究的基本问题,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说明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二章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第三章则用具体数据阐述了贵州省工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数据进行具体剖析,发现了贵州省工业发展薄弱的因素,并将贵州省工业落后的原因和农业发展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向衔接,假设贵州省工业发展薄弱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发展落后的制约。第四章建立相关回归模型、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并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得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具有正向关系的结论。第五章根据第三章的假设和第四章对假设的实证分析,具体分析了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具体的正向关系并提出相关发展措施。第六章在论文的结尾总结了全文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七章为参考文献。本文研究的是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正向关系,前人在此领域研究较少,因此具有理论创新。本文提出并证明的观点是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从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三方面从要素上对工业化具有正向关系,并且从缩短工业产业链、为重工业提供原材料市场两方面对工业化具有支持作用,这能得出像贵州这样工农业都落后的国家是不能放弃农业、仅发展工业以快速发展经济,具有现实意义。论证过程中用到定性论证与一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定量论证。本文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由于相关资料和前人对贵州农业现代化支持工业研究的缺乏,在解决问题时仅能从宏观层面提出措施,无法从微观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希望将来有学者提出结合贵州省省情的具体用农业现代化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 正向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7;F4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4
  • 1.1 问题的提出8
  • 1.2 研究背景8-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1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11-12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4.1 研究的目的12
  • 1.4.2 研究的意义12-13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13
  • 1.5.2 研究方法13
  • 1.6 研究的主要难点和创新之处13-14
  • 1.6.1 主要难点13
  • 1.6.2 创新之处13-14
  • 2 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阐释14-25
  • 2.1 基本概念14-16
  • 2.1.1 现代化14
  • 2.1.2 工业化14-15
  • 2.1.3 农业现代化15-16
  • 2.2 基本原理16-22
  • 2.2.1 工业化的条件16-19
  • 2.2.2 工业化的进程19-21
  • 2.2.3 农业现代化的意义21-22
  • 2.3 相关理论22-25
  • 2.3.1“二元经济”模型22-24
  • 2.3.2 工农业产业链理论24
  • 2.3.3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24-25
  • 3 贵州省工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25-39
  • 3.1 贵州省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25-33
  • 3.1.1 贵州省现阶段工业化水平分析25-31
  • 3.1.2 贵州省工业化水平结论31
  • 3.1.3 贵州省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阐释31-33
  • 3.2 贵州省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33-37
  • 3.2.1 贵州省第二产业固定资产资本投入不足33-34
  • 3.2.2 贵州省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不足34-36
  • 3.2.3 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低下导致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缓慢36
  • 3.2.4 多山地域限制工业发展36-37
  • 3.2.5 人力资本不高限制了工业的发展37
  • 3.3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薄弱是制约其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7-39
  • 4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影响的实证分析39-44
  • 4.1 对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影响的模型的构建39
  • 4.2 对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39-43
  • 4.2.1 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因果关系模型39-41
  • 4.2.2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因果关系研究41-43
  • 4.3 实证分析结论43-44
  • 5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具体正向影响分析44-48
  • 5.1 农业现代化对贵州工业化的要素支持44-46
  • 5.1.1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为贵州工业化提供资本投入44-45
  • 5.1.2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为贵州工业化提供原材料45
  • 5.1.3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为贵州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劳动力45-46
  • 5.2 农业现代化对贵州工业化的促进作用46-48
  • 5.2.1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缩短工业产业链46-47
  • 5.2.2 农业现代化能为重工业提供产品市场47-48
  • 6 结论与展望48-49
  • 6.1 全文总结48
  • 6.2 研究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0
  • 致谢辞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的工业化处于哪个阶段[J];经贸导刊;2002年01期

2 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J];内蒙古统计;2002年02期

3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01期

4 张鹏,李宗强;对陕西所处工业化阶段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3年11期

5 侃坦;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J];企业活力;2003年11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辽宁经济;2003年04期

7 王行伟;谈城镇化对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意义[J];理论界;2003年03期

8 葛金田,王昊;创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出路[J];科学与管理;2003年06期

9 郑文,邹德文;我们距离新型工业化有多远[J];政策;2003年04期

10 何晓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伞锋;中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路途漫长[N];上海证券报;2005年

2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3 史永铭;新型工业化解析[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阳 见习记者 李文解;方向新:力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最大互动[N];湖南经济报;2006年

6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N];扬州日报;2007年

7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8 伞锋;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影响工业化方向[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倪涛 李凉 孙健 吴刚 车斌;非洲工业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阶段[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昕;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龚维;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及区域比较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3 李睿;工业贷款对重庆工业化发展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赵耀中;河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李瑶;凉山州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酒二科;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仁杰;柴达木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8 崔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9 袁书琴;碳排放影响因素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谢斌;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正向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30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30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