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6:20

  本文关键词: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新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潜力预测 江西省


【摘要】:开发区作为我国城市对外发展的窗口和经济增长极,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历年工作的重点区域。经过20几年的发展,江西省已陆陆续续创建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然而,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消耗的核心区域,各级开发区在多年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规划滞后、随意变更土地性质、零门槛招商、缺乏监督、低效闲置大量土地,企业虚夸规模、故意圈地囤地、甚至私下黑市交易工业用地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地步,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就谈不上转型升级,GDP的增长依然是靠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如何促进开发区用地方式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转变,建立适合江西省自身特点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对促进江西省“绿色崛起、跨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江西省4个国家级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应状况后,从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环境质量状况6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构建了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熵值法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与Logisti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及TOPSIS评价模型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江西省4个国家级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江苏省南京市(省会城市)和镇江市(地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进行了对比,最后对三个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南昌和新余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属于集约利用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分值为61.05、58.15;景德镇和鹰潭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还属于粗放利用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只有38.88、31.95,对照区南京市和镇江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分别为72.35、62.62。上述结果表明,江西省4个高新区与南京高新区和镇江高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南京(省会城市)高新区土地集约度分值比南昌(省会城市)高新区高出11.48分,南京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已属于高度集约阶段;镇江(地级市)高新区比最低的鹰潭(地级市)高新区高出30.67分并比南昌高新区高1.57分。不同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度评价中,多因素评价模型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在上述对比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试行)》规程对江西省4个高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南昌高新区潜力规模625.23hm2、新余高新区1085.92hm2、鹰潭高新区1513.53hm2和景德镇高新区1875.55hm2。最后,通过对高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和挖掘潜力途径研究,本文提出了工业地产、生态工业园和零土地招商这三种合适江西省高新区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建议。
【关键词】:高新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潜力预测 江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选题背景12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12-13
  • 1.3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13-14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6
  • 1.4.1 国外研究概况14-15
  • 1.4.2 国内研究概况15-16
  • 1.5 研究内容16-17
  • 1.6 研究方法17
  • 1.7 数据来源17-18
  • 1.8 技术路线18-20
  • 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20-24
  • 2.1 土地区位与地租地价理论20
  • 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理论20-21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4
  • 3 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基本概况24-46
  • 3.1 南昌高新区基本情况25-30
  • 3.1.1 区位条件26
  • 3.1.2 发展概况26-27
  • 3.1.3 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分析27-30
  • 3.2 新余高新区基本情况30-34
  • 3.2.1 区位条件30-31
  • 3.2.2 发展概况31
  • 3.2.3 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分析31-34
  • 3.3 鹰潭高新区基本情况34-38
  • 3.3.1 区位条件34-35
  • 3.3.2 发展概况35
  • 3.3.3 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分析35-38
  • 3.4 景德镇高新区基本情况38-44
  • 3.4.1 区位条件39-40
  • 3.4.2 发展概况40
  • 3.4.3 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分析40-44
  • 3.5 小结44-46
  • 4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研究46-54
  • 4.1 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46-47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6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6-47
  • 4.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47-54
  •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47-48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8-50
  • 4.2.3 构建评价模型50-54
  • 5 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54-68
  • 5.1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54-60
  • 5.2 基于TOPSIS评价模型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60-62
  • 5.3 基于协调度评价模型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62-65
  • 5.4 通过三种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65-68
  • 6 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68-74
  • 6.1 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过程68-70
  • 6.1.1 扩展潜力测算68
  • 6.1.2 结构潜力测算68
  • 6.1.3 强度潜力测算68
  • 6.1.4 管理潜力测算68-70
  • 6.2 挖掘潜力的途径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建议70-74
  • 6.2.1 统一总体规划,,完善用地审批制度70-71
  • 6.2.2 控制用地总量,深挖存量用地潜力71
  • 6.2.3 设定园区入园门槛,做优增量土地集约利用71
  • 6.2.4 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闲置土地利用效率71-74
  • 7 适合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建议74-80
  • 7.1 工业地产74-75
  • 7.1.1 工业地产的开发模式74-75
  • 7.1.2 国内工业地产的运作盈利模式75
  • 7.2 生态工业园75-77
  • 7.2.1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75-76
  • 7.2.2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76
  • 7.2.3 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76-77
  • 7.3 零土地指标招商77-78
  • 7.3.1 零土地指标招商的概念77
  • 7.3.2 零土地指标招商的实施过程及其激励措施77-78
  • 7.4 三种集约利用模式在江西省高新区中的实践78-80
  • 参考文献80-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2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3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4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5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7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8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9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海三;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0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30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