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和发动机。国家(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同时还体现出国家(区域)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近年来,作为全国科技、经济和教育大省,江苏省对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性调整,将战略重点从过分地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转移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上来。对于当前江苏省的发展来说,如何科学地评价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揭示江苏省科技创新内在相互作用的规律,找出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问题,这是推进江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道路,也是立足于“科技强省”来发展江苏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长远策略。本文先介绍国内外对科技创新系统的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了江苏省科技创新的现状,之后在明确了构建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所要遵循的特定具体原则的基础之上,综合设计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且讨论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再结合全国科技统计年鉴,拟从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创新科学环境、科技创新产出水平、高新科技产业化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层面,分别构建具备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并以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评价包括江苏省在内的31个省(市、区)相关的科技创新能力,由此开展横向对比,探讨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接着,以五个层面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构建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评价得出江苏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排名。实证表明:在我国不同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测评当中,江苏居于前列,达到中上游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在这基础上,对江苏省目前科技创新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主要分析,提出了科技创新投入和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偏低的技术市场成交额等问题,这些也是提升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从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高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利用高新科技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入手,给出相应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江苏 科技创新能力 对策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论7-15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7-8
- 1.2 研究的目的8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8-12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4-15
- 2 江苏省科技创新现状15-19
- 2.1 科技投入现状15
- 2.2 科技产出现状15-16
- 2.3 科技环境现状16-17
- 2.4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17-19
- 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9-31
- 3.1 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19-21
- 3.2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1-26
- 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步骤26-31
- 4 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31-52
- 4.1 指标来源及标准化31-32
- 4.2 科技创新环境32-36
- 4.3 科技活动投入36-39
- 4.4 科技活动产出39-41
- 4.5 高新技术产业化41-45
- 4.6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5-48
- 4.7 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分析48-52
- 5 江苏省科技创新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52-58
- 5.1 江苏科技创新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52-53
- 5.2 促进江苏科技创新几点对策与思路53-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子芳;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价[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永康;;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不断推进我市科技进步[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4年02期
3 薛风平;;我国省(市)科技综合实力及管理有效性的比较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蒋泰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市县科技进步(在全省科技局长培训班上讲话摘要)[J];今日科技;2007年11期
5 ;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J];硅谷;2011年18期
6 柳宏秋;;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的对策研究[J];决策借鉴;1993年03期
7 ;广东大力提高科技综合实力[J];技术经济信息;1994年04期
8 李树勤 ,李远 ,顾时贵;河北省科技综合实力评价与分析[J];经济论坛;1995年19期
9 《兰州市科学技术‘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课题组,王宏,宋书明,李俊霞,邓生菊;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促进兰州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兰州学刊;2000年04期
10 戴宗宝;;实施“十五”计划 加快科技创新[J];改革与开放;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彬;;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演变及启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2 叶祥凤;;四川省科技创新运作技术与环境建设探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3 李建峰;;黑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刘思峰;;科技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与数学模型[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孙军;;山东省科技进步情况分析研究[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培育科技企业 促进创新发展[N];绍兴日报;2006年
2 记者 叶晨阳;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六[N];台州日报;2012年
3 记者 王旭东;科技综合实力我市居全省第三[N];绍兴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周晓东;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N];江淮时报;2014年
5 通讯员 胡树勇;石泉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N];安康日报;2007年
6 王璐 赵昌领;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N];安阳日报;2006年
7 周旭;坚持求真务实 推动科技创新[N];重庆日报;2007年
8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N];贵州日报;2007年
9 马洪波;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跨越式发展[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0 高宏志;统一思想 强化措施 加快推进创新型衡水建设[N];衡水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红;我国“省部科技共建”合作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丰志勇;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密集区技术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阳;中国国家运动队科研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郜鹏;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2 宋万杰;河北省科技实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晓芳;广东省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利岩;京津冀科技梯度测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赵志娟;贵州省与部分省份科技水平的比较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6 章高丽;福建省科技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杨旭;河南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及省际比较[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邓捷;惠州市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9 明阳;四川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10 付强;哈尔滨市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6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06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