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兰白经济圈土地利用模式探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引力模型的兰白经济圈土地利用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的集聚程度一直不断增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目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和路径将是城市的集群化、组团式发展,经济带、产业带的纵向与横向联合,以及以区域性龙头大城市为核心的跨区域资源整合,从而出现了以城市群或经济圈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空间形式。由于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对土地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土地的稀缺特性导致城市化的不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镇土地的不停扩张而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耕地的十八亿亩红线面临了巨大挑战,面对土地利用的种种矛盾,人们开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角度关注和研究经济圈土地利用的最优模式。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对兰白经济圈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市的引力为0.833,白银市的则为0.008,兰州市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因此,可以不用考虑两个中心城市,即“双重引力”不存在。具体延生到区县中,引力最强的为城关区,其引力大小为0.908,远高于位于其次的安宁区,而安宁区的引力指数又远高于排名在第三第四的七里河区和西固区,虽然白银区排名第五位,但其引力指数仅0.080,与排名第四的西固区相差0.193。另外。排名最末的景泰县的引力指数仅0.037,这恰恰说明了城市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而距离越短,引力越强。从指数的分布来看也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的,一些地区的发展潜力较大(如:安宁区、白银区),但有些地区则应该转变其发展方式或调整结构(如:会宁县、景泰县)。(2)根据断裂点位置和空间地理位置,兰白经济圈的空间作用可以分为强中弱三个区:强引力区,即断裂点位置0.20,包含兰州市4区,即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中引力区,0.20断裂点位置0.70,则包括3区3县:白银区、红古区、平川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弱引力区,0.70断裂点位置,兰州市对其引力作用都比较小的区域,包括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3)针对不同的引力区域及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建立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模式;建立以安宁区为中心圈层的科技产业聚集模式;建立以皋兰县为中心圈层工业基地模式;建立以榆中县为中心圈层农牧业及生态旅游模式;建立连接各个小区域的立体交通模式。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如何将其合理分配关系着整个经济圈的建设成效。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划分其在经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用地之间的比例。(4)根据兰白经济圈现在土地利用模式,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体为:完善市场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构建区域性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发展集群内的支撑性服务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分工协作型产业网络体系。由于经济圈的土地利用是动态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强度的大小也是此消彼长,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应该采取持续的跟踪和关注。
【关键词】:兰白经济圈 引力模型 土地利用模式 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2-3
- SUMMARY3-7
- 1 绪论7-18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7-8
- 1.1.1 研究的背景7-8
- 1.1.2 研究的意义8
-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8-16
- 1.2.1 相关基础理论8-12
- 1.2.1.1 区位理论8-10
- 1.2.1.2 地域分异理论10
- 1.2.1.3 城市体系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0-11
- 1.2.1.4 点轴理论与增长极理论11
- 1.2.1.5 距离衰减理论11-12
- 1.2.1.6 比较优势理论12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2-14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4-16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16-17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研究目的16-17
- 1.4 研究技术路线17-18
- 2 研究区域概况18-26
- 2.1 研究区域概况18-22
- 2.1.1 自然条件状况18-19
- 2.1.2 自然资源状况19-20
- 2.1.3 社会经济状况20-21
- 2.1.4 区域交通状况21-22
- 2.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22-23
- 2.3 政府政策23-26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26-32
- 3.1 研究材料26
- 3.2 研究方法26-32
- 3.2.1 中心城市的确定26-27
- 3.2.2 城市质量的测算27-29
- 3.2.3 兰白经济圈引力的测算29-30
- 3.2.4 兰白经济圈土地功能区域的划分30-32
- 4 结果与分析32-50
- 4.1 中心城市的分析32-36
- 4.2 构建引力模型36-44
- 4.2.1 城市质量的计算36-42
- 4.2.2 距离的计算42-43
- 4.2.3 引力的计算43-44
- 4.3 断裂点测算44-45
- 4.4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土地利用模式45-50
- 4.4.1 建立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模式45-46
- 4.4.2 建立以安宁区为中心圈层的科技产业聚集模式46
- 4.4.3 建立以皋兰县为中心圈层工业基地模式46-47
- 4.4.4 建立以榆中县为中心圈层农牧业及生态旅游模式47
- 4.4.5 建立连接各个小区域的立体交通模式47-50
- 5 结论与讨论50-53
- 5.1 结论50-51
- 5.2 讨论51-52
- 5.3 不足之处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介58-59
- 导师简介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昌启,张朝阳;合肥市辖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乡镇经济;2003年09期
2 毛德华;陈秋林;汪子一;;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3 王福涛;李景文;李占元;;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以广西兴安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4 刘伟;关国锋;陶军德;贾利;;黑龙江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5 马超群;;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5期
6 陈香红;;基于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浅探——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3期
7 刘微微;董先胜;唐国滔;;永丰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2008年09期
8 邹诚;徐福利;闫亚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3期
9 刘杰;陶军德;曾光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3期
10 蒲春玲;余慧容;;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陶军德;李艳芳;曾光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珂;李国敏;;低碳视阈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革及其路径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刘维新;刘祚臣;;大陆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4 朱连奇;钱乐祥;刘静玉;李爽;;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韦素琼;陈健飞;;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曾琢;董慈蔚;马才学;;友好型生态环境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探讨——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7 郭素君;;由观澜看深圳市特区外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转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孟爱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李雅;张粤;岳耀杰;张化;盛中尧;林要;;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生产效益评价——以山东东营市毛坨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林要;盛中尧;张化;岳耀杰;张粤;李雅;;环渤海盐碱荒地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分析——以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冯杰邋实习生 邓思敏 通讯员 虞海霞;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最重要的准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记者 莫雨;贵州将建100个各具特色产业园区[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4 Robin King 世界资源研究所;揭开公交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神秘面纱[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德军;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朝阳;营口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春轶;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孟丽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实施效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宋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焦红;哈尔滨都市圈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晓涛;上海中心城区徐汇区土地利用模式及其管理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杨伶;南昌高新区土地利用模式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宗连;基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向南;基于生态足迹的咸宁市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磊;交通引导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4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09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