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区域重构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7:19

  本文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区域重构与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经济 区域重构 中心地理论 空间聚类


【摘要】:21世纪以来人类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知识逐步取代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传统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基于知识的创新驱动模式日益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使得中国产业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轨道上良性发展,创新驱动模式成为当下中国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共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体系及区域结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在区域发展领域,我国区域差异和区域冲突相当严重,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矛盾重重,难以达到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区域重构与优化势在必行。区域结构的调整对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重构与优化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化解产能过剩,消除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区域发展冲突,也有利于环境问题的区际协调和系统化解决。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调整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和投资转向内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的创新能力。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做出了多次的调整,但区域结构及空间格局上几乎没有大的变动,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层次发展要求,需要在区域空间结构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重构和优化,使其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协调。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酝酿打破行政壁垒下的区域重组。这种重组既有拆分也有合并,最终目的是希望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跨越,增强我国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出发,概述了此背景下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特征,这些特征为我国区域的重构与优化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针对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对区域重构与优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的重构和优化提供了可行性。论文第二章部分综合了国内外区域创新与区域重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及技术实践成果,结合中心地理论、分形理论、多层次空间聚类理论、区域经济学等知识,构建了区域重构与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区域结构的演变和现状以及我国在区域重组方面已经逐步采取的各项措施。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重构与优化进行了设计,首先提出了建立省—市—镇的三级行政体系,并阐述了这种体系构造的原因及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心地理论和空间聚类理论对我国的省、市、镇的数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五章以巢湖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将巢湖市撤并前后的经济状况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对比,论证了巢湖市撤并的合理性以及对于临近城市发展的催化作用,得出它的撤并是个多方共赢的举措。通过前五章的阐述,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文章在研究深度和观点方面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知识经济 区域重构 中心地理论 空间聚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引言12-16
  • 1.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2-13
  • 1.1.2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特征13-14
  • 1.1.3 区域重构与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4-16
  • 1.2 国内外区域重构与优化研究现状16-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19-21
  • 1.3.1 研究内容19-20
  • 1.3.2 技术路线20
  • 1.3.3 研究方法20-21
  • 1.4 文章结构和框架21-23
  • 1.4.1 文章结构21-22
  • 1.4.2 文章框架22-23
  • 1.5 本章小结23-24
  • 第二章 区域重构与优化理论依据24-32
  • 2.1 区域重构与优化相关理论24-25
  • 2.2 空间配置及其优化理论25-30
  • 2.2.1 中心地理论25-27
  • 2.2.2 分形理论27-28
  • 2.2.3 空间聚类理论28-30
  • 2.2.4 区域经济学理论30
  • 2.3 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协调与优化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结构及主要特征32-40
  • 3.1 区域结构演变及现状32-33
  • 3.2 组织结构现状33-35
  • 3.3 城镇化与区域重构35-39
  • 3.3.1 城镇化发展状况35-38
  • 3.3.2 区域重构自下而上逐步展开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我国区域重构与优化系统设计40-49
  • 4.1 建立省—市—镇三级行政体系40-42
  • 4.1.1 建立三级行政体系的原因40-41
  • 4.1.2 省—市—镇三级行政体系的内容41-42
  • 4.2 基于中心地理论和空间聚类的空区域间结构设计42-47
  • 4.2.1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区域重构设计42-44
  • 4.2.2 基于多层次划分的空间聚类分析44-47
  • 4.3 区域重构与优化的意义47-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案例分析49-55
  • 5.1 巢湖市重构前的问题分析49-51
  • 5.1.1 区域问题分析49-50
  • 5.1.2 城市化进程分析50-51
  • 5.2 巢湖市优化后的意义分析51-54
  • 5.2.1 组织管理51-52
  • 5.2.2 区域经济发展52-54
  • 5.2.3 环境保护54
  • 5.3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结论55-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建峰;胡跃平;;面向区域合作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协调模式初探[J];规划师;2010年07期

2 陈修颖;;湘江经济带产业空间结构重组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3 艾凤巍;;建国以来社会变迁对长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03期

4 陈修颖;汤放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府际关系重构与政府职能转型[J];经济地理;2014年12期

5 鲁春义;;山区县城镇空间发展趋势实证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华;黄坤鹏;李凌岚;王有为;;从“中心节点”到“门户节点”——高速交通网络构建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王s,

本文编号:1135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135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