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 内流力 回流力 对流力 人口流动能力测度模型
【摘要】: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是区域人口总体的空间活动能力,它是表征区域发展活力的综合指标.不同形式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力当量",一个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力是其内流力、对流力和回流力的当量和.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口流动能力在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且自东向西梯度递减;在结构上以内流力为主体,回流力次之,对流力又次,内流力受人口规模制约,回流力与区域教育、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对流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关;我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均人口流动能力和地均人口流动能力均偏弱,但人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地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GDP和城市化率对流动能力具有协同推进作用;流动能力与市场化指数、创新能力指数、文化资本指数、发展指数等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文化产业中心布局和遏制不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Regional population mobility capacity is the spatial activity capacity of regional population, it is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vitality. Different form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ve different "force equivalent".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capacity of a region is the equivalent of its internal flow, convective force and reflux forc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2005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capacity on the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is moderately weak as a whole. The gradient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The internal flow force is the main force in the structure, the reflux force is the second, the convection force is second, the internal flow force is restricted by the population scale, and the backflow force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tourism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Convective force is related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level; On the scale of provincial level, the capacity of per capita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per capita population mobility is weak, but the gradient of per capita mobility capacity is not obvious, and the gradient of per capita population mobility capacity is obvious. GDP and urbanization rate have synergistic effect on mobil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bility and market-oriented index, innovation index, cultural capital index, development index and so on,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enter and the containment of bad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45)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regional population mob-ility)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集合体以各种形式(迁移、流动、聚散)在地表空间产生空间位移的运动的总的能力.在区域系统内,最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活力的是人,如果把区域比作一个是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那么区域人口总体所拥有、所蕴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刘慧;;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2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3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4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5 翟振武;张现苓;;流动人口:困境与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2年05期
6 魏星;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展[J];人口与经济;2011年05期
7 原新;王海宁;陈媛媛;;大城市外来人口迁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年01期
8 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9 黄荣清;;是“郊区化”还是“城市化”?——关于北京城市发展阶段的讨论[J];人口研究;2008年01期
10 马忠东;王建平;;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J];人口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朱云鹃;;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优选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5 李德;艾鹤;;我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6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孙朝阳;;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杨加成;秦启文;孙岚;;主动失地农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孙朝阳;;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0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晋川;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1997-2007[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毕英杰;;农村人口规模与土地流转预测方法浅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霍生平;;农民工、准市民、市民——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农村进城务工者身份进化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章铮;;进城定居还是回乡发展——民工迁移决策的生命周期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少安;孙涛;;城乡户口相对价值的变化、推拉理论与“非转农”现象——侧重于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9 贺振华;;从进入权看农村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政策[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邓宇鹏;王涛生;;中国民工短缺的制度分析[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358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5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