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绩效及持续发展路径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绩效及持续发展路径 出处:《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对双方深化经济联系和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产生了积极效果,但自贸区运行也存在一定问题。自贸区的持续发展需以深化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为基本条件,基本途径是通过构建本区域主导的产业价值链,形成垂直分工体系,增强中国作为区域内大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的能力,增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it ha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deepening economic ties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epening of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economic ties, and the basic way is to build the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ial value chain. Forming a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hina as the final product market in the region to promo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752.8
【正文快照】: [作者介绍]张晓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国际经济问题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经济联系和政治互信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双方开放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2 沈铭辉;王玉主;;企业利用FTA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张蕴岭;;把握周边环境新变化的大局[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4 顾国达;郭爱美;;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晓,丁一兵,秦婷婷;中国在东亚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基于贸易动向的考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5期
7 黄琪轩;;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际政治后果——海外贸易、国内市场与权力转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9期
8 邹春萌;林珊;;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评估与分析[J];亚太经济;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2 李晓;冯永琦;;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3 王荣艳;;亚洲区域合作的演化、发展与未来——评《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4 吴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变化[J];东南亚研究;2008年02期
5 沈铭辉;王玉主;;企业利用FTA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沈铭辉;;中国参与双边FTA:历程与前瞻[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4期
7 王玉主;沈铭辉;;中国—东盟FTA的实施效果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9期
8 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3期
9 李晓;丁一兵;;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坤;;人民币和日元:竞争还是合作——基于汇率波动视角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申荣;童霞;吴林海;;环境约束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王耀中;洪联英;刘建江;;企业所有权、贸易组织结构与中美贸易失衡——基于两国经济一体化均衡模型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3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4 高越;李荣林;;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5 卢锋;;产品内分工[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6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来自中国产品面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7 梁琦;丁树;王如玉;;总部集聚与工厂选址[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8 刘玉;孙文远;;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工资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孙东;;我国财政科技资金绩效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DEA-Tobit模型[A];2014年中国审计学会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研讨会——江苏省送审论文[C];2014年
10 王今朝;龙斧;;从消费结构扭曲与家庭收入分层看中国内需不足根本影响因素[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4 吴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静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立兴;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李平;WTO与国际经济关系新时代[D];吉林大学;2008年
8 秦婷婷;东亚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苗子瑜;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童霞;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亚楠;东亚货币合作中人民币的地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国清;河南省出口企业利用FTA优惠政策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费子玉;东亚贸易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玉彩;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梯度特征[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璐;中国与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特征的演变[D];吉林大学;2011年
6 苏晶晶;产品内分工与中国对美出口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徐璐璐;东亚产品内贸易模式及中国的应对策略[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8 姚德忠;贸易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白红涛;ECFA背景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问题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严艳;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鹭;岳中刚;;逆向研发外包与中国企业成长——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自主汽车品牌的案例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2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3 陈妙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7年08期
4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5 沈铭辉;;中国参与双边FTA:历程与前瞻[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4期
6 高越 ,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3期
7 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8 成新轩;王英;;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和协调——基于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7期
9 钟立国;;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标准,,功能及其协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年02期
10 高绵;肖琼;林珊;;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竞争力特点分析[J];亚太经济;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崇伯;香港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马勇;走向复苏的东盟国家经济[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徐长文;双赢前景——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的期待与忧虑[J];国际贸易;2001年12期
4 唐世平,周小兵;东盟—中国—日本的合作及东亚的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6期
5 曹卫平;试论东盟国家吸引外资的得失[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6 黎鹏,黄艳芳;如何更好地发展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广西经贸;2002年10期
7 周群;东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首选目的地[J];广西经贸;2002年11期
8 廖少廉;东盟国家当前经济形势及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04期
9 赵洪;日本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10 ;东盟 重庆的好伙伴[J];山区开发;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8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5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