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本文选题:交通运输碳排放 + 空间格局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5年05期
【摘要】: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运用自上而下法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探讨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和空间分异十分明显,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2交通运输碳排放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不断减弱,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出现热点结构特征,西部内陆始终为低值簇;3在不断扩大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中,随机性增强,空间自组织性减弱,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渐次倾斜.
[Abstract]:Taking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aking 2000 and 2012 as time nodes, the top-dow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ESD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growth rate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province of: 1 is very obvious. The eastern economic zone,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 the western economic zone,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how discrete distribution,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weakening, the proportion of hot spots and cold spots is decreasing, an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pots appear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Bohai Rim. The interior of the west is always low value cluster 3. In the expanding space difference of carbon emission in transportation, the randomness is enhanced, the spatial self-organization is weakened, the pattern evolves with certain regularity and continuity,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is gradually tilted to the inland of the west.
【作者单位】: 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61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10XJAZH004)
【分类号】:X73;X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2 马静;柴彦威;刘志林;;基于居民出行行为的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1年08期
3 张陶新;曾熬志;;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0期
4 徐昔保;陈爽;杨桂山;;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特征与影响机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5 吴开亚;何彩虹;王桂新;张浩;;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1期
6 杨琦;朱容辉;赵小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景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3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4 姜海宁;肖海平;李广斌;袁丰;;长三角五星级酒店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5 何容;陈端吕;;湖南省县域单元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7 王静;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8 刘艳华;徐勇;刘毅;;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9 陈文峰;孟德友;贺振;;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区域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王洋;修春亮;;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史修松;;中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3 龙迪;张衔春;;近十年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4 李波;赵丽琴;姜世中;妙丹;卢书兵;毕海洋;南箔;;滇池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空间自相关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定惠;中国西部大城市过剩通勤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高洁;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杨亮;基于消费水平的家庭碳排放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赵宏波;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6 刘德赢;基于GIS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要素和空间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丁川;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杨奎奇;基于城镇体系视角的我国城市地价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潘文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维评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方叶林;中国省域旅游业效率及演化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马一鸣;大连市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娟;“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颖;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丽;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产业集聚和空间结构调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友云;县域尺度下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时空演变差异[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郭艳军;海西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磊;王岐东;付明亮;;应用居民出行状况估算北京市机动车污染排放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3 刘志林;张艳;柴彦威;;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4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5 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6 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7 宋博;赵民;;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J];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8 周一星;;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9 潘海啸;汤婛;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10 姚胜永;潘海啸;;基于交通能耗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宏观分析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7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吴国华;侯进生;;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及其对策——基于山东省数据:1995-2010[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彩平;肖序;;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维;如何教会居民减少碳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华士镇 门开阳;浅谈美国生活方式和美国的碳排放[N];江阴日报;2010年
3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碳排放中和富了谁?[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记者 罗沙 王洪江;碳排放计算器,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崔修佳;澳大利亚计划2012年征收碳排放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6 记者 彭德倩;2030年:本市碳排放有望“下折”[N];解放日报;2011年
7 朱勤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影响碳排放的人口因素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1年
8 曹学明;澳政府征碳排放税计划引起业界强烈反应[N];中国冶金报;2011年
9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碳排放定价方案出台[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闫磊;多国反制 欧盟碳排放税或被迫调整[N];经济参考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郭璐;城市家庭通勤碳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5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4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