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经济带增长理论的宏观框架与微观基础

发布时间:2018-05-28 23:21

  本文选题:经济带 + 增长理论 ; 参考:《中州学刊》2015年09期


【摘要】: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格局形式,其增长的理论研究自然也是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革新和现实变化,现有的经济带增长的机制和基础等理论问题需要作出新的系统回答。经济带的增长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增长是指经济带内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广义的经济带增长则还包括经济带内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经济带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包括内在逻辑关系的区位理论、集聚经济、产业集群、核心—边缘结构、网络经济以及制度和管制的经济带增长微观基础理论等,未来经济带增长理论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带增长中大都市区的人口集聚到何种程度是最优的,如何处理要素流动加快带来的经济带增长差距问题,政府应该在经济带的增长中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
[Abstract]:Economic bel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ts growth is naturally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clarified.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reality, the existing mechanism and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need to be answered systematically. The growth of economic belt divides narrow sense and broad sense. The growth in the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growth of the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economic belt. The growth of the broad economic belt also includes the control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economic belt, the increase of the per capita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demand for prod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conomic belt growth theory includes location theory of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 core-edge structure, network economy and micro basic theory of system and regulation economic belt growth, etc.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growth theory of economic belt needs to focus on the optimal degree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economic belt growth,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gap of economic belt growth caused by the acceleration of factor flow. What role should th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bel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2 刘伟;;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3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4 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5 胡建伟;;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互动发展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2期

6 汪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J];经济资料译丛;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祥华;;我国城市化特征和发展进程[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丁柏群;崔声伶;;哈大齐工业在廊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3 曹静;;区域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规划方法初探[J];才智;2008年04期

4 陈明蔚;;基于生长轴理论的交通经济带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5 宗跃光;城镇体系网络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3期

6 李娟;构建有效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2期

7 张文合;我国区域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1989年04期

8 熊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9 金晓斌;易理强;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10 吴威;陈雯;曹有挥;;过江通道建设对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述林;;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通勤交通[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2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张萍;杨勇;;港口经济系统演化及其机制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邱奇;刘延平;;西部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金凤君;王姣娥;;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区位[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颖;安童鹤;谢广靖;;迈向一体化的“京津产业带”空间布局构想[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春明;;基于点轴理论的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李晔;田园;卢丹妮;;区域交通仿生自适应活动场模型研究[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杰;沿海港口吞吐量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经济圈交通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丹侠;长株潭城市群绿色交通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曲晓琳;基于价值链的我国山东半岛港口群整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徐业志;宁宜城际铁路建设对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军;甘肃省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薛静;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岚;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物流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忠;海峡西岸经济区背景下福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清梅,张思锋,牛玲,雍岚;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J];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2 朱英明,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3 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2期

4 万家佩,涂人猛;试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J];江汉论坛;1992年11期

5 赵莹雪;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年04期

6 沈正平,翟仁祥;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3年06期

7 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J];经济地理;1995年01期

8 宋迎昌;国外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启示和借鉴[J];前线;2005年11期

9 李红,任启平;山东省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沈玉芳,罗余红;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洁;山西如何为民营经济定位[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2 首都师范大学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学研究关注的新视角[N];长江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1948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48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2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