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视角下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策略探讨
本文选题:要素流动 + 连片特困区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区域发展实质是一个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问题,生产要素流动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但并不必然带来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且会造成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市场主导发展资源配置"的经济环境下实现贫困区域发展在治理层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及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促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来推进贫困区域发展;发挥生产要素流动的正向效应,依托生产要素流动逐渐融入高端产业链条并分享收益,从根本上改观并建立贫困区域发展增长机制,实现贫困区域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兼以罗霄山片区赣州部分发展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区域要素流入的吸引力;整合主导产业载体,强化产业转移承接与转型升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适度竞争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辩证思考要素流动问题,强化扶贫开发政策,完善政策监测评估。
[Abstract]:The esse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 problem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help but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ause the situation of region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at the level of governance are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production factor mobility and intera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low of factors through rational policy design. Industrial transf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give play to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relying on the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gradually into the high-end industrial chain and share the benefits, fundamentally change and establish a growth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paper also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Ganzhou in Luoxiaoshan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the inflow of regional elements, to integrate the carrier of leading industries, and to strengthen the undertak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upgrading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e should push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 of moderate competi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dialectically consider the flow of factors, strengthen the poli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polic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连片特困区扶贫资源配置效应与优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L07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272) 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XDNYA1504)
【分类号】: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建英;郭立群;;区域经济发展与软要素作用探析[J];当代经济;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浩;;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理论界;2014年10期
2 冯虹璐;贺子阳;;中国省际资源类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2015年09期
3 谢晓旭;姜军;戴江伟;;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评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郑瑞强;徐元刚;王英;;水库移民同步小康的关键问题与发展策略[J];水力发电;2015年03期
5 郑瑞强;徐元刚;施国庆;;连片特困区政府减贫行为供需对接障碍与机制优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6 杨仁科;;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14期
7 刘狄;龚慧慧;;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省区域经济实力评价[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星;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徐伟红;先发地区产业集群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僚民;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宁波市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胡运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3 孙凤;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颜晓峰;知识创新的经济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3 何雄浪;汪锐;;市场潜力、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水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何雄浪;杨继瑞;;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J];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海兵;;试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要素流动问题[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8期
2 江霈;冷静;;近年来的“民工荒”与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12期
3 郭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技术要素流动客观性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11期
4 王光龙;;论经济要素流动:结构、原则、效应与演进[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5 柳博隽;;打开城乡要素流动“瓶颈”[J];浙江经济;2012年22期
6 张敏,顾朝林;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7 谢海平;;推进要素流动 实现结构调整[J];实事求是;1991年03期
8 王思文;祁继鹏;;要素流动性差异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粘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赵红旗;马九林;;结构调整:要素流动与倾斜[J];决策探索;1993年03期
10 孙军;王先柱;;要素流动的层次演进与区域协调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祥;;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兼论影响我国产业集聚的制度性障碍[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聂锐;高伟;;都市圈要素流动网络中节点核的链接作用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吴强;;地方政府行为对区际要素流动及贸易的影响[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司马珂;教育要素流动,,激发职教活力[N];镇江日报;2014年
2 记者 陈秋瑾;完善办法细则 推动要素流动[N];内江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满凤;协同发展让人才要素流动起来[N];廊坊日报;2014年
4 记者 秦夕雅;高层座谈海关一体化 京津冀要素流动提速[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房地产评论人 章林晓;从要素流动看房价上涨[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董世梅;改革创新 促要素流动提速[N];四川日报;2012年
7 重华;暴风雪掀开中国经济要素流动图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杨磊邋陆振华;暴风雪掀开中国经济要素流动图景[N];西部时报;2008年
9 肖林;成都推出近3500亿引资项目[N];中国税务报;2007年
10 江海波邋郭奇邦 彭行 龙婷;深港都市融合亟待新经济交流[N];中国经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寒波;要素流动下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余俊波;政府政策、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D];暨南大学;2012年
3 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海兰;政府与市场在区域要素流动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丁妍;基于要素流动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晶;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与要素流动[D];湖南大学;2009年
4 荣义仿;经济要素流动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刘婷婷;基于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5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00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