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5:51
【摘要】:20世纪90年代,是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2002年11月4日,中国总理朱昒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区域合作集团化趋势的浪潮所迫,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与国际经济紧密融合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入世以后兑现各种承诺,发展双边关系的必然选择。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又一实践,它的建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只能通过自身的摸索,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至今成绩喜忧参半:从目前进展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果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贸易各方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获得了不少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仍存在诸多经济性的和非经济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涉及范围广,复杂程度高,并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对这些矛盾的处理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对自由贸易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对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的经济效应及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果以及贸易区仍存在的矛盾,并就这些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走向做出正确选择。这也正是本文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所在。 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作为依据,凭借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最新的资料,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建立提供一点有益的贡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及框架协议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目标和措施以及框架协议涵盖的范围。第二部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部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别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实证分析部分从降低关税效应、降低非关税壁垒效应、增加贸易额效应和增加投资效应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取得效果。第三部分提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还面临的问题,包括贸易区内经济竞争性矛盾和贸易区内外的非经济性矛盾。第四部分对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作者前瞻性的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图文】:
在两国结成自由贸易区之前,东盟的总消费量为 ON,其中本国生产 OL,以世界价格 OPW进口 LN,关税收入为进口量(LN)乘以关税率(PWTA) 。第一种情况贸易产品是中国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效率高的中国(B)生产能力能满足东盟(A)的需求(由于东盟内部市场狭小,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在 CAFTA 形成之前,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是 OM,国内的均衡价格为 TB,无需进口。东盟的生产和消费是 OL 和 ON,国内价格为 TA,小于国内均衡价格,需要从世界市场进口 LN。CAFTA 建立之后,由于双方的关税被取消,东盟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下降至 TB,东盟厂商将减少该产品供应量至 OL’,但同时东盟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增加至 ON’,其中 L’N’由中国生产并供应(L’N’= L’’M)。中国仍然在 TB处生产和消费OM,不过其中 L’’M 改为从世界市场进口,这样在自由贸易区内形成单一的价格 TB,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都比建立自由贸易区前下降。东盟得到了贸易创造效应 a 和消费者剩余 c,而贸易转移造成的损失为 b,关税收入损失转移为消费者剩余,在实际收入上没有蒙受损失。对中国来说,产出量和消费量与建立自由贸易区前相同,但是政府得到了以世界价格进口 L’’M 征收的关税收入,获得了净的福利提高。由于中国为满足东盟的需求,向其出口的数量 L’’M 大于东盟原来的进口量 LN,从世界的总贸易额来看是扩大了。自由贸易区对成员来说,带来了正面的效应,对世界来说,也具有正面的影响。(如图 2.1 所示)
中国得到了净的福利提高 a+c;而东盟在没有导致超额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的情况下,,以世界价格 PW自区域外进口以满足国内需要,可获得更多的关税收入,国民收入将会提高。与前一种情况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成员都得到了福利的提高,世界的贸易总额也将上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752.7
本文编号:2605553
【图文】:
在两国结成自由贸易区之前,东盟的总消费量为 ON,其中本国生产 OL,以世界价格 OPW进口 LN,关税收入为进口量(LN)乘以关税率(PWTA) 。第一种情况贸易产品是中国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效率高的中国(B)生产能力能满足东盟(A)的需求(由于东盟内部市场狭小,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在 CAFTA 形成之前,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是 OM,国内的均衡价格为 TB,无需进口。东盟的生产和消费是 OL 和 ON,国内价格为 TA,小于国内均衡价格,需要从世界市场进口 LN。CAFTA 建立之后,由于双方的关税被取消,东盟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下降至 TB,东盟厂商将减少该产品供应量至 OL’,但同时东盟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增加至 ON’,其中 L’N’由中国生产并供应(L’N’= L’’M)。中国仍然在 TB处生产和消费OM,不过其中 L’’M 改为从世界市场进口,这样在自由贸易区内形成单一的价格 TB,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都比建立自由贸易区前下降。东盟得到了贸易创造效应 a 和消费者剩余 c,而贸易转移造成的损失为 b,关税收入损失转移为消费者剩余,在实际收入上没有蒙受损失。对中国来说,产出量和消费量与建立自由贸易区前相同,但是政府得到了以世界价格进口 L’’M 征收的关税收入,获得了净的福利提高。由于中国为满足东盟的需求,向其出口的数量 L’’M 大于东盟原来的进口量 LN,从世界的总贸易额来看是扩大了。自由贸易区对成员来说,带来了正面的效应,对世界来说,也具有正面的影响。(如图 2.1 所示)
中国得到了净的福利提高 a+c;而东盟在没有导致超额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的情况下,,以世界价格 PW自区域外进口以满足国内需要,可获得更多的关税收入,国民收入将会提高。与前一种情况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成员都得到了福利的提高,世界的贸易总额也将上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75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于玮婧;中国—挪威建立FTA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邓群飞;基于技术结构视角的中国—东盟贸易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徐建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5 崔玉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姜宪九;中韩建立FTA的经济效应与可行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Tatsiana Smirnova;中国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8 覃娜;广西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5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0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