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企业集群演进中的企业家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20:24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集群不仅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经济现象,而且以其特有的竞争优势提升了集群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地区性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企业集群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家和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管理者,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大量企业家在企业集群内的集聚,为企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保障。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家的作用与企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研究。文章从宏观环境、企业环境中的企业家作用的一般性入手,认识企业集群发展中企业家的作用,研究企业家在企业集群发展中作用的特殊性;从分析企业集群发展中的形成机理入手,提出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企业家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该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确立集群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完善企业家作用的理论研究;确立一个研究企业家问题的独特视角。在当今中国,企业家是严重稀缺的资源,急需发展壮大包括集群企业家在内的企业家队伍。但现实情况是,针对中国企业家、尤其是集群中的企业家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要求。因此,系统、深入研究当前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家的作用问题,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文章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企业集群发展中企业家作用的分析研究,能够对下面几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1)本文要就什么是“企业家”、如何甄别企业家在企业集群中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观点。(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性,并构建企业家对集群发展作用的分析框架,寻求集群企业家作用的规律性。这是本文要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根据得到的规律性,解读企业集群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3)揭示企业家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形成机理、作用机理和运行机理,从而为促进企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提供了制度变迁路径,以促进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企业家制度的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企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和企业家作用理论的文献研究提出集群企业家在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本文对于集群企业家内涵的界定和企业集群演进阶段的划分。 (2)对集群企业家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并提出本文的企业家推动企业集群演进的归结性解释模型。 (3)从组织视角分析企业家创业活动与企业集群演进机理,构建企业家创业与企业集群形成演化模型来分析论证企业家创业对集群演进阶段的不同影响。 (4)从能力视角分析企业家才能和学习与企业集群演进机理,研究企业家知识、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才能因素对集群成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企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企业家才能构成因子,建立基于企业家才能的企业集群成长演进模型,并提出企业家学习是企业家能力增长的有效途径。 (5)从网络视角分析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集群演进机理,分析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演进的作用,以及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各组成部分对企业集群发展演化各个阶段的作用,并建立企业家社会资本演化对企业集群发展与稳定的作用模型。 (6)从发展企业集群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企业家创业精神、企业家才能增长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途径。 与企业家在企业集群演进中的作用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结论一:企业集群背景下的集群企业家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群体构成了企业集群的生产力主体。正是凭借企业家拥有的异质型人力资本,集群企业家成为一种特别稀缺的资源,其创新性行为在成就自己、发展企业的同时,促进了企业集群的演进。 结论二:集群企业家创业不仅推动集群向形成、发展、成熟与转化各个阶段演化,而且在各个阶段企业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结论三:集群企业家的才能结构由三个方面组成,即企业家素质、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家创新,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与影响。企业家靠自己的才能成就了企业,促使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企业家的才能在企业集群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着知识共享和传递,企业家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和才能,提高包括集群成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建立起集群的学习机制,最终带动整个集群知识水平的提高。 结论四:集群企业家创新将推动企业集群的由低向高实现高水平的演化。企业集群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创新实现二次创业,持续创新使得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结论五: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企业家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建立在企业网络上由信誉、规范引导下的企业家个人网络。围绕社会资本的集群演进根植于惯例、基因与地方传统之中,集群的萌芽不仅仅是单纯偶然性事件作用的结果,而是和本区域的历史传统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发育程度较高的企业网络是企业集群成熟的标志。 结论六:集群企业家网络中相对一致的价值观与合作理念使得企业集群可以发展起较高水平的信任。在信任关系的作用下,集群企业网络中的合作十分频繁,推动了长期合作和社会资本的丰富。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云;姚洪心;;企业家才能的定价问题[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02期

2 乔雅洁;;集聚效应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3 苗兆光;;中间型企业:打造能力驱动型组织[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年07期

4 张松;胡玄能;;企业家才能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9期

5 ;市县视窗[J];共产党人;2011年02期

6 陈楠;;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模式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曹雪芹;张绍乐;;产业链式发展相关要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万燕鸣;张英杰;李卓;;企业家、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刘萍;李永昆;;具脉冲效应和反馈控制的企业集群竞争模型的持久性分析[J];经济数学;2011年02期

10 刘松博;李婕;;国内组织间信任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信凤芹;徐伟;高英;李玉芳;马力;王波;赵淑海;宋磊;王廷蔚;张志;;基于竞争优势的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朱海就;张昭时;;浙商的企业家才能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3 仝新建;;对建立我国企业家市场的思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超;;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个体创新和集体创新行为研究——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高闯;;能否依托企业集群实现东北振兴[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樊光鼎;;论企业家才能 ——兼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A];跨世纪的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葛兵;;论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8 陆园园;薛镭;;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演进研究——滕州机床集群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夏令生;;关于中国企业家的修养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秦立公;;城市旅游产业资源的生态化整合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芳 实习生 龙顺;四川物流企业集群初现[N];经济日报;2005年

2 记者 骆尚木 通讯员 周国尧;柯岩企业集群凸显“柯岩现象”[N];绍兴日报;2009年

3 王迎春 杨树立 朱新法;盐都:规划每寸土地 引来企业集群[N];新华日报;2009年

4 程新民;我省基本形成林业信用企业集群[N];浙江日报;2010年

5 匡利民 滕坤;企业集群 产业成链[N];吉林日报;2010年

6 记者 王恺;加快打造骨干外贸企业集群[N];安徽日报;2011年

7 尚荣;企业家才能[N];国际金融报;2001年

8 薛永红 郑东涛 唐胜美;企业集群已成经济发展新亮点[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王玮 记者 姜云飞;“及时雨”浇灌出高科技企业集群[N];大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廖兴阳 实习记者 殷雷;五华创新体系“孵”出企业集群[N];昆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春颖;企业集群演进中的企业家作用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石培哲;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企业集群定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杜道洪;中小企业集群对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谢雅萍;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习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静文;创业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发育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荣刚;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区毅勇;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扩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振唐;中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网络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王军;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3 马瑞;西岗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支持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代晶晶;企业集群的发展潜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刘铁民;我国企业集群社会资本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黄河;企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8 罗勇;企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互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陈婷婷;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创新建模与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梁晶;企业集群知识网络与传播模型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1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