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自然地形、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1:34
【摘要】: 区域发展差异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分别从资本、资金、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发展要素角度进行了解释。但上述发展要素均具有流动性,如果它们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那么在长期内,流动性则会抹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已经保持了近千年的历史。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中唯一不具流动性的是地理环境,它才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而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部门,是地理环境影响经济社会活动的表现形式。研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大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回归分析、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自然地形角度,对自然地形条件、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一、中国不同地形条件下交通运输所发生的建设成本、营运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较大差异性。比如,在华北平原和江南平原建设铁路,所发生的建设成本比例为1:2;由能源消耗引起的交通运输营运成本,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耗比例为1:2.09:2.47。二、受交通运输建设成本、营运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影响,中国区域交通运输成本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沿海地区经济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为1,则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分别为1.15和1.53。三、受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带动,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日益增加,交通运输建设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技术进步、交通运输一体化等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的努力成为徒劳。四、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区域经济社会效应不同。沿海地区的交通线路以点对面、线对面的方式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服务强度大,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大,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线路则以点对点、线对点的方式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服务强度小,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低。五、受自然地形条件和运输距离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活跃地区经历了,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又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凭借着距离市场近和交通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后期,随着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国内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以及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迁移。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得出结论:为减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区域应立足自身的自然地形条件,从区域经济活动安排和交通运输成本控制入手,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以此来减轻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负担,减小自然地形条件通过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图文】:

空间分布,地貌,货运量,交通网络


中国地形地貌与人口、经济、交通网络、客运量、货运量密度空间分布

示意图,煤炭运输,示意图,煤炭


县组成的南通道,,将“三西”煤炭运送到中南、华东地区以及日照、连云港等港口,北部港口则将煤炭运至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南通道与煤炭海运、东北、河南和安徽的煤炭南运在空间上形成了“北煤南运”的特点(见图1一2、1一3)。夕引白:引白:图1一2中国主要煤炭运输流向示意图张雷.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108图1一3中国铁路一港口综合煤炭运输系统示意图张雷.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109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空间距离能够通过影响交通运输营运活动,影响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空间位移距离与交通运输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紧密联系,空间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F51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芳芳;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洋;交通因素对中心地及扩散域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0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50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f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