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研究
【图文】:
——资源加工转换——产品形成——进入流通领域——消费者消费——产后废弃物返回环境。经济发展从环境中获得:发展空间(环境容量、环境功能)、生产产品的资源;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出现的问题:空间相对缩小(密度加大)、资源下降甚至有些已经枯竭、消费废弃物、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水体、土地、大气、噪音等)。同理,环境给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物质基础以及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其他环境功能。两者一个整体,互为作用,人是主动的,环境是被动的,但自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可违、不可逆的,不论人类怎样,大自然总是以它特有的方式报复人类。因此,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必须做到:经济活动视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为一个整体,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事人类经济开发,也就是生态经济学原理;经济成果中的一部分要反馈自然,维护、修复、重建、补偿自然的付出。人类对环境的关注补偿表现在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与污染的控制(库兹涅兹曲线分析)。
图 3-4-2 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等级结构区域分布图2007 年,山东省 17 地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大于 0.50,绝大部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介于 0.50~0.80 之间。在等级结构上,第一类优质协调发展类只有威海一个城市;第二类良好协调发展类有青岛、烟台两个城市;第三类中级协调发展类城市有三个:济南、淄博、潍坊;第四类初级协调发展类城市有五个:滨州、日照、泰安、济宁、临沂;第五类勉强协调发展类城市有六个:东营、莱芜、枣庄、聊城、德州、菏泽。17 地市均步入了协调发展类城市,,说明 17 地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状况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优质协调发展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城市较少,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发展类城市较多。前者仅占有三个城市,而后者却占有 11 个城市。说明山东省 17 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存在脱节现象,也说明后者的 11 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仅以万元 GDP 能耗为例,见下图 3-4-3,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X32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海洋;于金方;;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2期
2 任玉珑;甘文媛;阳忠明;;我国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3 孙同德;吴燕;;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年02期
4 韩立达;夏秀丽;;浅谈大连市的环境建设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徐玲玲;郝胜涛;王利;;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8年04期
6 郝东明;;因子分析法在行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年05期
7 葛军;;唐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度定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8期
8 黄永兴,宗阳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模型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朱孔来;张首芳;何琳;;生态省建设进程监测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吴玉生;王强;;灰色系统方法在吕梁市大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张爱华;张薇薇;;通信运营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思路[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潘雄锋;孙玉涛;;基于密切值法模型的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发展水平评价[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4 刘浪;王晓光;初军威;;突变级数法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薛永森;张凤荣;;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江兵;王刚;杨善林;;多指标综合评价小波网络模型及其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8年
9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翼;陈宏;;灰色层次模型下的内河游船船型综合评价[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庆霞;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会议召开[N];巢湖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媚邋实习生 杜新湖;南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良好[N];南宁日报;2008年
3 聂国雨 王冠华;我市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省综合评价排名位次前移[N];潍坊日报;2011年
4 李代广邋通讯员 靳青林;新郑供电公司获得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全省第一[N];经理日报;2007年
5 仵德建;青岛名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记者 石巍;沧州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得高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7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N];中国证券报;2003年
8 记者 景萍;省政府对我市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N];长治日报;2006年
9 记者 车莉 实习生 李越;我市建立综合评价考核机制[N];长江日报;2009年
10 苏江;中注协采用综合评价会计新百强出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涛;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磊;动态对抗性环境下多机器人系统合作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童明光;我国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邹毅实;我国林纸一体化的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金方;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春香;甘肃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D];兰州商学院;2009年
3 栾尚旭;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承功;产业主导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5 陆阳;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多目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及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乔杨;论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李筱琳;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可持续定量评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任峰;北京市电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9 秦志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婧;中国工业园区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7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5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