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2:0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地区再一次掀起了城市化浪潮,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城市迎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而东北四城市借助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站在了东北城市发展的前端,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城市发展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日益城市化,城市与区域的新型发展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性学术主题,东北四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作者从中心城市的联系、城市与区域空间互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等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四城市在市域范围及更大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前言部分,简介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及内涵,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以及发展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部分,分析了东北四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现状特征,并对目前东北四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和整理; 第二部分,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对东北四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针对东北四城市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调整和优化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的调整途径和优化措施。
【图文】:
英国经济学家杰里夫·怀特海德(Geoffrey Whitehead)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描述了随着工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工业化区域拓展的四个阶段。如果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条件和过程抽象,即能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理论:①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少而分散,地域中少有人流、物流或者信息流的交互与循环。城镇规模小,以小规模手工业和少量商贸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主要为单以的农业社会。②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低技术水平下的集聚效益明显的产业迅速极化,并产生连锁反应,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开始集聚于城市。不同规模的城镇开始形成等级体系,,通过交通网络进行城际、城乡间物流和人流的交互。③扩散均衡发展阶段。极化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集聚不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开始向城市边缘或者规模较小的城镇转移,导致大量新城的出现。城镇体系日益复杂,城际城乡联系紧密、流量大,因此各种网络连通性增强。④高级均衡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城乡差别小,联系更加密切,城镇密集,各种网络高度发达。这一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和多中心为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高水平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中。
图 2 东北主要城市群空间布局示意及进展0 年代,以杜能、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逐渐形和完善,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于 1933 年的《德“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论。他认为高效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艾萨德为代表的欧美的经济学家将古典区位理论加“空间经济学”的概念。他在其著作中将“空间系开创了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综合研究及其应用的先河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中来,出现了论”(195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955)、罗957)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958)。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针对区域经台试图通过建立不完全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理概念而无法解释经济空间现象的不足。其他学者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7
本文编号:2661191
【图文】:
英国经济学家杰里夫·怀特海德(Geoffrey Whitehead)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描述了随着工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工业化区域拓展的四个阶段。如果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条件和过程抽象,即能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理论:①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少而分散,地域中少有人流、物流或者信息流的交互与循环。城镇规模小,以小规模手工业和少量商贸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主要为单以的农业社会。②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低技术水平下的集聚效益明显的产业迅速极化,并产生连锁反应,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开始集聚于城市。不同规模的城镇开始形成等级体系,,通过交通网络进行城际、城乡间物流和人流的交互。③扩散均衡发展阶段。极化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集聚不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开始向城市边缘或者规模较小的城镇转移,导致大量新城的出现。城镇体系日益复杂,城际城乡联系紧密、流量大,因此各种网络连通性增强。④高级均衡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城乡差别小,联系更加密切,城镇密集,各种网络高度发达。这一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和多中心为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高水平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中。
图 2 东北主要城市群空间布局示意及进展0 年代,以杜能、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逐渐形和完善,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于 1933 年的《德“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论。他认为高效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艾萨德为代表的欧美的经济学家将古典区位理论加“空间经济学”的概念。他在其著作中将“空间系开创了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综合研究及其应用的先河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中来,出现了论”(195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955)、罗957)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958)。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针对区域经台试图通过建立不完全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理概念而无法解释经济空间现象的不足。其他学者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国川;刘春涛;;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2 郭红;姜春晖;李晓越;王丹;李雁;谷晓红;;基于GIS的东北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荣丽华;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阎宏斌;洛阳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伟;长春城市紧凑度的发展变化及其城市效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郭怀凤;长春市城市功能升级的空间效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郑宇凡;新中国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60年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王斌;东北三省城市扩展及热岛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孙德福;基于ESDA的延边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崔鹏;榆林市构建陕甘宁蒙晋五省吡邻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骏;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西方古典主义思潮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宁伟;青岛星级饭店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