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0:00
【摘要】:在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从较为单纯的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转变为综合环境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综合经济环境的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尤其软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总体说来,区域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固然重要,但由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等构成的软环境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硬环境一起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软环境优化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不可少且是更难办好的重要一环,只有建设和优化好武汉城市圈软环境,才会加速其“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文章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侧重于该区域软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具体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导论部分,通过引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软环境等相关概念,介绍本研究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并给出相应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文章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软实力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软环境问题的研究进行理论的梳理,并对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 第三部分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探讨武汉软环境问题的现状,包括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着重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制和技术环境等五个方面阐释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主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介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主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发展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角度阐述优化软环境的思路,并提出相应对策。 最后一部分主要提炼出本研究的重要结论与创新点,并指出存在的缺陷,以利于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与深化。
【图文】:

总体轮廓,湖北省,最早,武汉


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7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如图1一1所示。图1一1武汉城市圈总体轮廓关于这个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2月底,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在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武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以“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为题做了重要讲话。同年6月,俞正声又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晰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念,认为“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经过两年的酝酿,直到2004年7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静;;市圈战略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以武汉市1+8城市圈为例[J];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2 陈攀;陈浩;;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基于“点轴理论”的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李雪曼;;加快一体化格局建设 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城市圈周边8市经济实力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1期

4 龚敬敏;;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04期

5 吴汉东;汪锋;张忠民;;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以《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草案)》的制定为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易元红;;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J];企业活力;2010年05期

7 刘信云;张捷科;邢愿;;武汉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探究[J];知识经济;2018年14期

8 胡建刚;;论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与武汉城市圈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12期

9 李国丽;;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10 赵红梅;;浅议武汉城市圈投资法律环境的完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关恒;;六枝布依族区域经济发展初探[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4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元珑;;关于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中用活政策的初步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文法;;刘邦凡参加201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研讨会[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卷第5辑[C];2015年

7 薛正旗;张义丰;蒋洪f ;冯建国;;用生态文明统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A];2015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谭启英;;云南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紧密结合[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陈德兴;石小武;陈辉方;王鹤鹏;孙一挥;;试论干线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晓洲;“两型社会”促区域经济快速发展[N];中国改革报;2010年

2 连娜;研讨区域经济直面全球竞争[N];国际商报;2001年

3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研究员 张汉民;改善金融生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湖北日报;2008年

4 谭九勇;劲牌公司致力区域经济发展[N];工人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夏斐邋通讯员 宋佳;中博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舞台[N];光明日报;2008年

6 翟志福;建设一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生力军[N];保定日报;2014年

7 市委副秘书长 政研室主任 宋毓文;开发区带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N];西安日报;2012年

8 常州市武进区法院院长 邰建平;创新法院工作思路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0年

9 记者 陈丹;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区域经济[N];长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彭景涛;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重点推进“八个对接”[N];黄冈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爽;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江;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智初;中国人口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刘彦君;“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5 包明齐;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靖;区域经济转型时空演化及政策仿真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7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晓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红;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钟双双;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严s

本文编号:2661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1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