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20:34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当今世界上,东亚是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人口最多的地区,因此,被称为支撑世界经济格局的三大板块之一。 但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却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积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 这导致东亚各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而使东亚各国失去了巨大的自由贸易实惠。 一直到20世纪末为止,从未缔结任何区域贸易协定的中日韩三国,到了21世纪初才分别开始缔结与东盟、新加坡、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 中日韩三国越来越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伙伴。 于是,本文针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展望了其可能性。 一般来讲,缔约国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撤消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增加贸易规模,引进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之所以正确了解缔约国之间贸易现状与商品贸易结构,确切分析缔约国产业之间竞争性及互补性是因为这是实现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而涉及的最基本的分析领域。 首先,通过对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现状的分析,了解到三国间双边贸易额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又不难发现了三国间明显的贸易特点,即是三国之间普遍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三国之间,韩国对日本保持贸易逆差;中国对韩国保持逆差;日本对中国也保持逆差。 这是三国间贸易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次,通过中日韩三国之间对投资合作的分析,了解到中日韩三国具有明显的特点,即以单向投资为主,也就是说日本作为投资国,向韩国、中国投资;韩国也是投资国,向中国投资,但与日本相比,其规模不大;韩国对日本投资,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投资规模很小。 再次,通过对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特点; 从进出口结构来讲,引人关注的是三国产业结构所引起的贸易逆差关系。 韩日贸易结构来看,两国之间出口结构类似,但因为两国出口竞争力的差异而除一些产品(如电脑、石油制品等)外,韩国大部分呈现逆差状态。 韩从日进口的主要是用于设备投资的机械类、出口用核心零部件等,而韩对日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及一般零部件。 中韩贸易结构来看,与韩日结构相似,即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是用于中国产业化及对外出口的、在华韩国企业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 中对韩出口的是低价制成品及消费品(如化学制品、纤维类)。这种贸易结构导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中日贸易结构来看,中对日出口的是各种各样的低价消费品,中从日进口的是用于中国产业化及出口产业的资本品与中间产品。 从总体看,这种贸易结构决定了韩对日、日对中、中对韩贸易逆差结构。三国为了缔结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需要率先改善三国之间存在的贸易收支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通过对三国产业结构的分析,了解到三国产业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互补性,不过,因各国经济发达水平及其程度而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三国之间 WP=3 呈现出产业垂直分工关系。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结构,目前维持一定分工关系,但还呈现垂直分工的势头,今后的关键取决于如何构筑有助于各方产业的水平分工关系。 通过本文的分析,虽然三国目前存在制约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障碍,但是本着三国之间经济贸易的特点,本人提出了缓解这些障碍的几个方案。 如果三国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能打下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 首先,解决贸易收支不均衡的方法就是实现产业水平分工。三国之间经济合作结构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垂直分工,通过产业内贸易的进展逐步转向水平分工关系,这是值得考虑的三国产业合作方案。 韩日之间在机械类、电器电子、钢铁金属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内贸易,中韩之间在化工业品、钢铁金属制品、电器电子零部件等方面积极增加产业内贸易。 如果三国产业分工由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就必须得谋求禁止今后三国之间解决重复投资的方案。 譬如,对被称为过剩投资的韩日的造船、石油化学、半导体、汽车部门,中国可以对这些部门以出资为形式参与进来,或者韩日对中国的核心产业投放大量资金,三国之间要积极谋求紧密的产业合作。 另一方面,为了建立三国之间水平分工,树立崭新的经济合作关系,日本必须得扮演重要角色。 到目前为止,日本对东亚各国的技术转让多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了。 于是,针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日本的中韩来讲,为了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今后日本必须得在制造业部门转让技术,集中投资于尖端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要把它作为特化产业,并且除了已存的OEM交易或直接投资以外,还得考虑水平的、双向的出资参与及携手、共同开发等崭新的经济合作模式。 其次,经济危机过后,韩国和日本面临着如何处理出口扩大时期的过剩设备的问题,,把这些设备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投资对象国,如中国,将有助于解决贸易不均衡问题。 日本和韩国必须处理好这些过剩设备,这样做才能促进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尤其对韩国而言,为了解决对华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可考虑对华设备转移。 中国也得加快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使韩日企业增大设备投资,促进技术转让,解决贸易不均衡问题。 最后,中日韩三
【图文】:

趋势图,区域贸易协定,大陆,年代


一体化对韩国的启示 世宗研究所 2001据来作图 2-1协定迅猛发展是 1990 年以后的趋势 到 70 年代为止协定数量不到 10 个 80 年代以来 尤其是 90 年代增加 而且地域的范围不局限于特定地区或国家 出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系列1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猪肉生产商敦促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年03期

2 樊幸丹;;中智自由贸易协定:效果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7期

3 胡敬佩;徐剑华;;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中国-越南集装箱航运快速增长[J];中国港口;2011年08期

4 Giovanni Maggi;Andre's Rodri'guez-Clare;王霞;;政治压力存在时贸易协议的价值[J];经济资料译丛;2011年03期

5 张敏娅;;新西兰与自由贸易协定[J];中国检验检疫;2011年09期

6 温珊珊;;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选择国家的标准[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7 ;温家宝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J];杭州(周刊);2011年05期

8 张伯伟;;两岸经贸合作需自由贸易化[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年08期

9 樊幸丹;;到智利去“淘金”[J];中国经贸;2011年04期

10 ;第一届中日韩科学文化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J];科普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志龙;;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与对策[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2 Akio KOIZUMI;;中日韩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民健康:医学的良知与承诺”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金晓晨;张红;;组建多边主导的中国——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法律模式研究[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玉楠;伍楠林;;中日韩金融安全合作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冯军;;从中国RTAs的发展谈我国与拉美国家区域经济合作[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明伟;梁国华;;东亚文化圈:东亚 FTA 和中日韩旅游发展[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春遍雀来;;面向中日韩文智能信息检索的基于词典的异形词排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关于召开《绿色照明与照明节能科技研讨会暨中日韩首届照明科技论坛》的通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光伏技术与照明节能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崔日明;包艳;;中韩自由贸易区(FTA):机遇、问题及前景[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徐世澄;;亚洲与拉美的关系:回顾和展望[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莹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加速[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朱菲娜;中日韩自贸区有望三赢 但谈判过程艰难[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记者 李妍;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提速[N];国际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兰晓萌;东北亚一体化前途待定[N];华夏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梁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缘何提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中日韩协调应对危机[N];人民日报;2008年

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中日韩携手 共同渡难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张锐;中日韩自贸区:并非遥远的期待[N];中国信息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韦冬泽 焦翔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孙天仁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刚;中国自贸区战略稳步推进[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钮键军;企业急煎煎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难速成[N];财经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李建平;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黄容均;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梁春香;中日韩跨国旅游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金成勋;韩中产业分工结构及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7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8 柯王俊;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竞争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廷益;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张春浩;中日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金鑫;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措施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4 施传荣;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对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晓斐;韩国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探析[D];青岛大学;2012年

6 武青青;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7 王援;中日韩贸易合作的前景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梁承赫;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焦连成;中日韩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科;中日韩贸易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3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3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