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7:02
【摘要】:区域经济长期变动机制始终是经济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然而,传统经济理论在面对现实经济时,仍然无法解决两大难题。其中之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与此相随的不平衡发展成为常态问题。尽管始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无论是在其分析能力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其在解释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及其蕴含的客观规律方面却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另一个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极限的问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自然对经济增长是不设限的,人类完全有能力以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打破各种自然的限制。但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人类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和环境等区域性资源尖锐的矛盾,这迫使经济学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环境等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将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引入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当中。然而,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是,现有主流经济理论与各种承载力理论研究却仿佛是两条平行的轨道,互相映衬却难以机制相连。各种承载力理论很难融入主流经济理论,其理论结果也仅仅被主流经济学在其研究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作为外生变量而起参考性作用。 自然与环境等资源因素与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融合,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经济理论中“空间”维度的缺失。这种无空间维度的“纯粹”经济理论很难将承载力理论所研究的承载主体(资源、环境、生态特征)等具有明显空间维度的要素内生于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很难对还原为现实世界的空间经济做出有力解释。基于对生产要素内涵的拓展,本文将自然、环境等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并在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资源重新界定为人类经济活动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这些区域固有资源匹配的关系,通过各种要素之间的适宜度来弥合承载力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存在的机理分异问题,进而揭示出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要素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基础,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划分,这些要素可分为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任何区域经济活动必须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不能脱离现实的空间维度而单独存在,非区域性要素必然要在生产过程中与区域性要素交互作用,才能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要素适宜度”就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在其特定的发展阶段当中,它所利用的要素间的连接程度,反映的是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概要地说,要素适宜度一方面反映着区域性要素禀赋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决定着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所进行的效率选择。要素适宜度虽然以“度”为其形式表征,但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科学合理的发展秩序却是要素适宜度所要研究的更为深层次的内容,它揭示着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内在机制,是我们理解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本质的理论路径。因此,文章除却对要素适宜度的理论渊源、定义、特征等基本理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之外,又以浓厚篇幅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而对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动力机制进行解读,揭示了聚集外部性、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根源实际上是来源于区域间要素适宜度水平的差异,并进而构建了研究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分析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不仅提出了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数量维度和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质量维度,从而将以往相互割裂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互为融合,而且明确指出,不同区域所拥有的区域性要素禀赋不同,要素适宜度水平也必然表现为不同的演化路径,区域间不平衡发展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常态过程。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单纯的区域经济总量的提高,而更应该是建立在要素适宜度水平不断提升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对策之功而沉迷于理论探讨必如无果之花。因而,本文研究中既用大量篇幅对要素适宜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构建了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将要素适宜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文末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各年份要素适宜度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整体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勾勒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使得要素适宜度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而与此同时,其测度结果与分析结论也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从而为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提升提供了路径选择,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提供了本文笔墨所及之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2 魏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3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六大问题[J];求知;2005年02期

4 ;质量型经济增长更具里程碑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5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6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7 黄文正;;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8 万道琴;杨飞虎;;严格界定我国公共投资范围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9 李海申;景志英;苗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5期

10 孟丽静;;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记者 张小梅 张骅;解决经济增长有效支撑是关键[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记者 孙秀霞;我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昌鸿;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N];证券时报;2005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经济增长放慢如何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力保经济增长[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迅速行动起来 力保经济增长[N];宁波日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郭锦辉;消费引擎“护航”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推进转型,寻找经济增长新空间[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8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8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