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区域与长三角区域扩散—回波效应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1:28
【摘要】: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长株潭作为湖南省一直努力打造的省域核心增长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长株潭不仅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全国重点扶持和培育的七大城镇密集区,并被纳入世界银行CDS(城市发展战略)计划。这些政策的目的无疑是希望通过长株潭区域的发展带动湖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长株潭区域增长极作用机制如何?如何促进其增长极作用的发挥、进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由于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是区域内经济活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增长极作用的本质机制。因此本文以扩散和回波效应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方法对长株潭扩散-回波效应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建立了测算区域经济总体扩散-回波效应模型,对长株潭和长三角区域进行了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长株潭三市在湖南省的增长极地位,并且发现:三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相互存在回波效应;三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对周边相邻非中心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扩散作用;区域内非中心城市发展对周边相邻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与长三角区域比较得到,长株潭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回波效应相对较弱;三市对周边非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强于长三角区域。其次,考虑到FDI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考虑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FDI这个要素的空间经济联系。对前面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测算FDI扩散-回波效应模型,对长株潭和长三角区域FDI的扩散-回波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区域内不同水平城市间FDI的引进对周边城市经济影响不显著。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FDI的引进对周边非中心城市经济具有回波效应。与长三角回归结果比较得到:相对于长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来说,长株潭三市引资水平较低,三市规模偏小,影响了其FDI扩散效应的发挥扩散效应。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对策性建议。
【图文】:
要得到衡量城市i周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iGDP 和iMGDP 。为了获得这两个指标,我们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其次需要确定相邻规们已经分析了长株潭三市在湖南省中的地位沙、株洲和湘潭定义为长株潭区域的中心城内非中心城市。另外,梯度转移理论阐述区过城市系统扩展的,其强弱是由近及远依次时我们采用相邻规则。这里我们继续延用第则:即如果城市i和城市 j 在地理空间上有共定义为不相邻,即 0ijw = 。只是将相邻的中,,根据长株潭城市区位图和相邻关系得到城。(见图 4.2 和表 4.3)
图 4.5 长三角区域城市区位图城市之间是否相互联系的规则之一,我判定两个城市是否相邻的另一主要依据的相互联系,构筑完善的交通体系是促提条件,可以促进实现区域城市群的“铁路、公路、海上运输及长江航运进行此对于长三角区域,我们应结合其特点否相邻的依据。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如表 4.8 所示。表 4.8 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轴线路径表城市联结 1、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2、南通-泰州-扬州-南京长江航运公路,长通高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71512
【图文】:
要得到衡量城市i周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iGDP 和iMGDP 。为了获得这两个指标,我们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其次需要确定相邻规们已经分析了长株潭三市在湖南省中的地位沙、株洲和湘潭定义为长株潭区域的中心城内非中心城市。另外,梯度转移理论阐述区过城市系统扩展的,其强弱是由近及远依次时我们采用相邻规则。这里我们继续延用第则:即如果城市i和城市 j 在地理空间上有共定义为不相邻,即 0ijw = 。只是将相邻的中,,根据长株潭城市区位图和相邻关系得到城。(见图 4.2 和表 4.3)
图 4.5 长三角区域城市区位图城市之间是否相互联系的规则之一,我判定两个城市是否相邻的另一主要依据的相互联系,构筑完善的交通体系是促提条件,可以促进实现区域城市群的“铁路、公路、海上运输及长江航运进行此对于长三角区域,我们应结合其特点否相邻的依据。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络,如表 4.8 所示。表 4.8 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轴线路径表城市联结 1、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2、南通-泰州-扬州-南京长江航运公路,长通高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雪梅;黄婧婧;;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的路径浅析[J];开发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思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回流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齐洁;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国际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婷;浙江省国内旅游客流重心运动轨迹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张益铭;呼包鄂经济圈回波—扩散效应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
4 王乙茹;“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D];兰州大学;2014年
5 王帅;河南省南阳市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牛红武;郑州市离散型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优化[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连花;基于场力模型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及实证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1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7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