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Panel-data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平;;哥伦比亚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原因[J];拉丁美洲研究;1983年04期
2 吴月惠;;巴拉圭[J];国际贸易;1984年04期
3 汪敏熙,宋化民;关于建立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一些看法[J];科研管理;1985年03期
4 张华明;;核定贷款基数 控制信贷规模[J];浙江金融;1985年10期
5 华;;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趋缓慢[J];国际展望;1985年21期
6 安大峰;也论“亚太的崛起”[J];亚太经济;1986年05期
7 何桂庭;朱希刚;曹世杰;黄仁;;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问题初探[J];技术经济;1986年03期
8 张琦;关于贫困问题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1988年09期
9 Brian Knapp;郭力君;;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88年02期
10 魏占山;;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的选择与青海经济的发展[J];柴达木开发研究;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东和;;两岸纸板的发展与应用及其原料供应[A];1991中国造纸展览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1年
2 魏际刚;缪立新;施祖麟;;现代物流的经济价值[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隋映辉;;中国城市化郊区化:战略、模式与对策[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4 隋映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郊区化及其战略[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张文茂;刘支援;舒福明;袁行华;;安徽阜阳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潜能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6 豆建民;;我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魏后凯;;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兆友;;文化重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段志刚;中国省级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建模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尹成果;城市经营:一种新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沙治慧;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中的公共投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6 哈斯;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宏坤;四川省高级青年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型分析[D];四川大学;2001年
2 刘欲晓;股票市场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01年
3 张强;关于沈阳地区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边雅静;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河北大学;2003年
5 王爱军;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斌;我国西部区域化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范叙春;企业集群背景下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对浙江模式的另一种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丹;转移支付对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9 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10 甘燕涗;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地区分布因素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3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7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