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19:40
【摘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域,是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建设大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小兴安岭地区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发后,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出现严重退化。可采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陷入了资源危机。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内林区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要想走出困境,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规划目标,有赖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立时间不长,虽然生态补偿的实践历时多年,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更谈不上健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为理论支撑,阐明了生态补偿的动因,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多维度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对基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财政补偿路径进行了优化,最后构建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配套支撑体系,提出了以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为主,将生态产业反哺生态补偿机制及配套支撑体系相互融合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及实践经验的分析可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意义重大,而生态补偿是激励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视角独特。另外对生态补偿的动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而环境资源价值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助于多维度差异化补偿标准的制定及财政补偿路径的优化研究,为整个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次,构建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多维度差异化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在构建模型时,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不同阶段、生态区位重要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本因素、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力求所设计的多维度差异化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契合生态功能区建设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为生态功能区内不同地区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有激励特征的多维度差异化补偿标准。 第三,确定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初始阶段最低补偿标准及较高补偿标准。在所构建的多维度差异化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以及森林资源的林分类型、起源、林龄结构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生态区位及森林生态效益调整系数,分别测算了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标准,最终确定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初始阶段的最低补偿标准及较高补偿标准。 第四,优化了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契合的财政补偿路径。在分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整合的思路,分别确定了现有补偿政策中应作为专项转移支付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项目。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确定综合得分,采用“超额累进”的办法,确定了应上解横向转移支付额度,并依据综合得分大小确定不同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的额度,为完善基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第五,提出了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配套支撑体系。为了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性,结合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补偿机制的内外部环境政策因素,需要配套的、健全的制度和政策等予以支撑。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相关评价、激励等制度及财政、土地等政策的基础上,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以生态产业发展反哺生态补偿机制的能力,通过相关配套体系的支撑最终构建以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为主,将生态产业反哺生态补偿机制及配套支撑体系相互融合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而且生态功能区建设周期长,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后的效果滞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6.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宝;浅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李小勇;陈晓倩;侯方淼;;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政策评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孙彪,张玉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国华;温来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可行性选择[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5 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6 张智玲,王华东;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理论依据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1期

7 郎奎建,李长胜,殷有,郎璞玫,王维芳,刘鹏,刘刚;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9 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S2期

10 刘剑斌;杉木天然林和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一梅;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7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