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5:56
【摘要】: 高等教育区域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转轨必将成为我 国高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区域化的背景入手,进行了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探讨,并针对其阻滞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论文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背景分析”: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从国际 背景来看,高等教育区域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 高等教育区域化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外推作用以及高教管 理体制改革的内驱力。 第二部分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探讨”。包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功 能取向。作者不仅具体地阐释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内涵,而且对相关概念作了 具体、准确地辨析,,包括高等教育区域化与高等教育地方化、高等教育社会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四组概念。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四个理论:外 部规律论、职能拓展论、协调发展论、统筹优化论。其功能取向主要在于整体 适应功能、区域协调功能、系统优化功能。 第三部分剖析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阻滞因素。国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体制和法制制约。区域系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筹力度和统筹机制。 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服务方向不明、角色定位不当。 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以逐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 目标为导向,从国家、区域系统、高等教育自身三方面来克服存在的问题和缺 陷。从国家方面来看,重点在于改革体制和完善法制;从区域系统来看,应加 强高等教育统筹力度和健全统筹机制;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服务方向明确、 高校合理定位都很必要。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概念较为明确。过去有不少人将高 等教育区域化与高等教育地方化、社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化等同起来。 作者从两个角度给予了阐释。它是什么?即基本内涵的界定。它不是什么?即 相关概念的辨析。其二,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具有系统性。本文主要立足横向视 角,从区域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作为切入点,分国家、区域系统、高等教 育自身三个方面论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映川;张天锋;;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2期

2 周江林;高等教育区域化理论基础述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3 李化树,王治权;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04期

4 马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吴绍芬,董泽芳;“高等教育区域化”概念辨析[J];教育与经济;2001年02期

6 李化树;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方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7 刘丹;;浅析高等教育区域化[J];求实;2006年S3期

8 陈向荣;朱省娥;;浅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经济论坛;2007年20期

9 董泽芳,柯佑祥;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江苏高教;2000年05期

10 陈彬;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兼论广东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紧迫性[J];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立新;于雪苓;;谈普通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赵炳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钟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保障机制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梁蓓;董颖;蒋平;;发展高等教育是减少西部贫困的路径之一[A];“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6 但昭彬;广少奎;;雷沛鸿高等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郑洋;;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建设国际化问题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王艳廷;陈丹;;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现代化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范海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蒋辉;张怀英;;湘鄂渝黔边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刘剑虹;发展有活力的区域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13年

2 ;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N];山西政协报;2008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申长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N];学习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马思援;可持续发展:省域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黄德宽;高等教育在安徽发展中的战略担当[N];安徽日报;2008年

6 顾立林邋吴小军 张先国;高等教育当质量并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张春丽 吴春燕 张景华;深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为促进亚洲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N];光明日报;2010年

8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德祥;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引擎[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宗华;保加利亚科研和高等教育预算大幅缩水[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0 记者 柳文;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N];安徽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孙运科;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马利凯;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马涛;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预测与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李东航;高等教育分流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鞠光宇;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办学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李娣;职业型高等教育混合提供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焦磊;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绍芬;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国超;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质量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郝帅;基于经济差异性的辽宁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东航;广西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剑鸿;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妍巧;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积聚配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杨文波;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付明;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杜学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来志斌;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3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83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