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陕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03:39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化己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中国,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对与旧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正成为促进中国农村工业化并进而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载体。陕西地处西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小城镇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聚集引力差,如何引导陕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区域比较分析方法,对陕西及其不同经济区域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陕西不同经济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导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小城镇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简要介绍了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第三章: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从陕西小城镇的分布、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析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四章:陕西小城镇建设的条件分析。从交通、通讯、旅游资源、科技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分布特征及体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不利因素。 第五章:陕西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认为小城镇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双向作用,所以小城镇建设应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提升乡镇企业素质、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结合起来;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完善市场网络结合起来。发展小城镇的实质在于其结构功能的优化而不在于其数量规模的扩张。根据弗雷德曼“四阶段”城镇发展模式,提出了陕西小城镇发展战略及陕西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相应的地区发展策略,并就小城镇规划管理、土地利用、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及政策建议。
【图文】:

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陕西,家庭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拓展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发展小城镇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却日益拉大(见图4一2)。1990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9元,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2元的90.7%,此后这一比例逐年下降,到199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8%,1999年之后有所回升,但到2000年这一比例仍只为81.60/0。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更是悬殊,1990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29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超;杨凌示范区五泉镇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4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84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