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冷战后的中国经济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白乙;李丹;;中国经济外交:与外部接轨的持续转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翟东升;;经济外交的挑战[J];IT经理世界;2006年12期
3 袁华明;;浙江民企老板充当“经济外交官”[J];观察与思考;2006年10期
4 李晓涛;;论中国——东盟关系中的中国经济外交[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1期
5 舒驰;;显示中国外交新亮点的经济外交[J];重庆与世界;2005年02期
6 王维博;纪学龙;;中国试水“智库外交”[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5期
7 张妍;;共享发展机遇 实现互利共赢——对中国经济外交的几点看法[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格琴;;试论中国经济外交的成就与挑战[J];武汉金融;2008年10期
9 林晓光;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与ODA[J];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06期
10 周永生;;经济也能是外交——经济外交浅说[J];世界知识;200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洪颖;;浅析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常荣;;高度警惕和谨慎应对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灾难性袭击[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3 齐建国;;中国经济:十一五期间的大趋势——循环经济与财富[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军;;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欧阳勤;;中国经济的全球化[A];2002年电子陶瓷及其在真空电子行业中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世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经济是否过热[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云力;张铁星;;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8 高辉清;;行驶于拐弯道上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繁荣之谜与前景展望[A];2008首届中国纺织技术与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后记: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10 陈耀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实;中国经济的“多哈之痛”[N];东方早报;2005年
2 赵忆宁;中国的发展战略引人瞩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3 于青;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N];人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周明邋嘉宾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何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阮修星;大摩:明年中国经济将“输入型软着陆”[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6 龚雯邋崔鹏;次贷危机,考验中国经济[N];人民日报;2008年
7 郭蕾;陶冬:中国粮价今年上半年见顶[N];证券时报;2008年
8 欣华;国际机构关注中国经济 担忧中国资产泡沫[N];中国贸易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邋实习记者 林美玉;OECD报告:中国经济虽放缓 内需增长仍强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马宇;中国经济最该警惕的是滞胀[N];湘声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传添;东盟经济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丁剑平;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D];日本一桥大学;2000年
3 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徐向梅;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朴正守;中韩相互投资对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陈寿光;冷战后越南对美国的经济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7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丁福浩;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10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新发;冷战后中国对东盟开展经济外交的必要性及实践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邹志强;试论冷战后的中国经济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3 向玉丽;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及政策选择[D];四川大学;2006年
4 吴政学;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方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颖;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6 贾颖;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平;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析[D];南昌大学;2009年
8 胡静;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中欧经济摩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曲忠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问题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周晓舟;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85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8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