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7:17

  本文关键词: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围绕如何看待21世纪世界格局和日本在其中的地位的议题,日本外交力量形成了三大战略派别:亲美派、亚洲派和右翼民族主义派。围绕如何增进日本国家利益,增强日本独立性,使日本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的问题,三大战略派别在外交资源分配权上相互博弈,导致从小泉执政到安倍二次执政时,日本外交在亲美、重视亚洲和激进自主三个维度上不断摇摆、漂流、演变。这成为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基础。安倍第二任内阁初期继承了民主党执政时期日本对华外交实践的遗产,继承了安倍首任内阁的价值观外交理念。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正式启动标志安倍内阁战略领导机制的建立,也标志安倍内阁领导下的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第一次微调的成功,对华开展的战略性外交逐渐步入成熟期。中日四点原则共识的达成和安倍对中国实现首脑访问,标志着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进入了第二次微调进程。与第一次微调强调实现两国关系正常交流不同,二次微调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畅通的日中高层交流机制或平台,安倍对华外交进入实用主义外交新阶段。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是突破安倍再度执政初期的外交困局的需要,也是配合日本整体外交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遏制中国、夺回“强大的日本”的需要。通过对华外交新战略赢取政绩争取选民支持进而巩固政权是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对华战略“战略互惠”自身局限、国际体系的雅尔塔秩序、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限制以及安倍个人执政理念局限性等在实际战略调整中都有可能成为调整的现实障碍。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包含:政治上对冲中国崛起,以包围促谈判,以交流谋利益;经济上对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日企采纳“中国加一”战略,与中国争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响力,同时,加入TPP谈判对抗中国的区域经济整合计划,将TPP的重要性置于中日韩自贸区之上;军事上谋求安全菱形同盟,为增加对华战略手段,安倍对日本制度进行改革,解除武器出口禁令和清除了使用武力的制度障碍,在国际舞台上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意图拉拢某些大国应对“中国威胁”;文化上鼓励中日民间交往,以文化外交为战略手段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日本成为全球性大国,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其实质是迟滞乃至遏制中国崛起,利用中国的战略资源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对华外交调整具有坚持程序合法性、兼顾中美关系、以邻为壑制衡中国和战略性全面应对等特征。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在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为:冲击着中国整体外交布局、迟滞了中华民族崛起进程,影响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压制。对日本外交战略的影响为:因过于强调对冲中国外交造成战略能耗较大并引发中国反制,冲击了日本“地球仪外交”与日本联合国外交,使日本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降低了日本外交自主性,损害了日本国际地位。安倍领导下的日本暂时减弱了对华外交的战略摇摆、漂流特征,意味着日本对华外交战略将步入一段较长时期的战略定型期或成熟期。安倍内阁目前仍在接触和防范中国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日本国家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日本深度参与全球化外交,对华外交战略手段将更趋成熟,对华外交将更加走向务实。
【关键词】:安倍内阁 日本对华外交 外交战略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3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一、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15-24
  • 一、体系层次:中日实力对比变化与对华战略调整15-17
  • 二、国内层次: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与对华战略调整17-21
  • 三、个体层次:安倍的执政理念与对华战略调整21-24
  • 第二章 安倍对华外交调整的内容及战略取向24-32
  • 一、对华政治外交:围堵与战略对冲24-26
  • 二、对华经济外交:协调与战略规制26-28
  • 三、对华安全外交:对抗与战略平衡28-30
  • 四、对华文化外交:诱导与战略规范30-32
  • 第三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特征32-37
  • 一、利用“中国威胁”操控国内国际舆论32-33
  • 二、借重美国“再平衡战略”强化日本的地位33-34
  • 三、倚靠实用主义与价值观外交牵制中国的崛起34-35
  • 四、采用“两面下注”的策略平衡中国的影响35-37
  • 第四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影响37-46
  • 一、日本的战略调整对中国崛起的影响37-39
  • 二、中日“两强并立”格局对地区秩序重构的影响39-41
  • 三、日本对华战略与日本大战略对世界的深远影响41-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顺利;论日本推古朝的对华外交[J];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04期

2 徐满;;试论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因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3期

3 董春岭;;克里上任后美国对华外交如何变?[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年04期

4 陈继东;21世纪初印度的对华外交政策[J];国际观察;2001年05期

5 徐俊武;战后初期苏联对华外交策略原因浅析[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张宇权,郭经延;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7 严圣禾;;探寻理想的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访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J];南风窗;2008年10期

8 那朝英;;金融危机背景下日本对华外交前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刘利华;;21世纪初期日本对华外交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2期

10 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京春;;关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外交[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全;安倍对华外交可能趋向务实[N];解放日报;2012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学者 蔡亮;安倍对华外交的目标与路径[N];东方早报;2013年

3 镜武 日本前大使 前帝京大学教授;安倍对华外交关键词[N];东方早报;2013年

4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菅政府对华外交缺乏合力[N];东方早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黄立俊;木寺昌人出任驻华大使 日本对华外交混乱依旧[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6 庞中英;冷观美国对华外交[N];华夏时报;2001年

7 ;日本:挤上对华外交末班车?[N];世界报;2010年

8 本报专稿 陈思;中美跨太平洋格局渐清晰 韩国空前重视对华外交[N];世界报;2009年

9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李明波;日本“少壮派”走上前台 对华外交出现两个误判[N];广州日报;2011年

10 时殷弘;全球权势政治秩序的解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函奇;冷战后宗教与美国对华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平;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金海斌;冷战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康汝岭;冷战后越南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李杨在;试论柯立芝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D];兰州大学;2009年

5 季伟;印度98年核试验以来的对华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10年

6 陈翠平;浅析美籍华人对美国对华外交决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8 付有强;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及其演变[D];四川大学;2004年

9 潘凤(Fuangfoo Panooj);泰国与老挝对华外交政策转变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钱锦;21世纪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政策探究[D];外交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6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