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0:04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合理的区域经济差距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但差距过大就会对区域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和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焦点。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工业化发展的差异。山东省17地市工业化水平各异,且有不断拉大之势。因此,对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对缩小山东省各地区工业化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根据钱纳里、库兹涅茨、克拉克和霍夫曼等学者的理论对山东省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得出东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地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较高,菏泽、聊城等地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较低。虽然通过国外的经典理论大体上能计算出山东省及17地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但这些理论考虑的因素都过于单一,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山东省及17地市工业化发展及演进状况。因此,本研究从我国及山东省的实际出发,利用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的山东省及17地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有关工业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工业化水平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经济效益、科技含量、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等5大类共19个指标的山东省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山东省及其17地市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从时间差异上来看,山东省工业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17地市的变动趋势差异较大:济南、青岛等8个地市工业化综合指数稳步提升,淄博、烟台等8个地市工业化综合指数波动提升,枣庄工业化综合指数持续降低。从空间差异上看,山东省工业化水平分化较为严重,17地市的工业化水平要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很多,要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很多,缺少处于全省平均水平附近的地市,从地理位置角度看,山东省工业化水平整体呈由东到西依次递减之势。从空间差异的演变看,山东省工业化水平的空间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而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山东省工业化空间差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条件、区位条件、人力资源状况、区域发展战略与政府支持力度、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水平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调控策略: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传统优势工业的地位;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合理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关键词】:山东省 工业化 工业化综合指数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15-19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8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18-19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区域19-24
- 2.1 工业化的概念界定19
- 2.2 工业化水平判断的理论依据19-22
- 2.2.1 工业化阶段理论19-21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2.3 研究区域22-24
- 2.3.1 自然环境概况22
- 2.3.2 社会经济概况22-24
- 第3章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时空差异分析24-29
- 3.1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时间差异分析24-26
- 3.2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空间差异分析26-28
- 3.3 山东省和17地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比较28-29
- 第4章 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29-46
- 4.1 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数学方法探讨29-30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31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0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30-31
- 4.3 数据来源和数据标准化31-41
- 4.3.1 数据来源31-32
- 4.3.2 数据标准化32-37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7-39
- 4.3.4 评价模型的选择及评价结果39-41
- 4.4 工业化水平差异分析41-46
- 4.4.1 工业化的时间差异分析41
- 4.4.2 工业化的空间差异分析41-43
- 4.4.3 工业化空间差异演变分析43-46
- 第5章 工业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46-53
- 5.1 资源禀赋条件46
- 5.2 区位条件46-47
- 5.3 人力资源状况47
- 5.4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府支持力度47-48
- 5.5 产业结构调整状况48
- 5.6 城镇化水平48-50
- 5.7 科技创新能力50
- 5.8 对外开放程度50-51
- 5.9 小结51-53
- 第6章 促进山东省各地区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53-56
- 6.1 促进Ⅰ类地区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53-54
- 6.1.1 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53
- 6.1.2 充分发挥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53
- 6.1.3 巩固传统优势工业的地位53-54
- 6.2 提高Ⅱ类和Ⅲ类地区工业化水平54-56
- 6.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54
- 6.2.2 加快城镇化进程54
- 6.2.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4-55
- 6.2.4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55
- 6.2.5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合理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55-56
- 第7章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国滔;罗美利;袁清坡;;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以岳阳市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工业化时空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