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9 06:09
【摘要】: 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经济竞争力、转变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在新世纪的科技、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全面、持续、稳步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示出的活力和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其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我国毕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要比许多发达国家要晚很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面临的竞争形势也更趋激烈,因此我国要全方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真正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 本文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阶段和产业化功能构建了系统模型,对系统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环境,进行了重点研究。 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写作意义,进而介绍了国内外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动态,并阐述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技术扩散理论等基础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其次,介绍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总体特征,然后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外部系统环境因素、内部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总体模型。 再次,在接下来的三章分别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第四章在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与区域环境相互之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一些区域进行聚类分析;第五章在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效果评价模型;第六章先是全面地分析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体系,然后构建了评价各区域环境支撑水平的雷达模型图,并进行了具体的评价分析。 接下来,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提出了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体水平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可以涵盖前面几章进行总体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各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具体水平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清楚直观地观测出各个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具体水平。 最后,针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化支撑环境、产业化集群发展、改造传统产业这几个方面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如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金融、技术环境不完善、集群水平普遍较差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6.44
【图文】:

柱形图,科技活动,人员,高新技术产业化


体水平的排名的变化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2004年与2005年这两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动态以及产生变化的具体原因,本文将部分变动较大的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反映在如图7.3—图7.10的柱形图上。与ZO0d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总体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项指标值也以较快地速率增长,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态势良好。广东不但在总体水平上继续以绝对优势处于领跑位置,而且各项指标的绝对值均是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从各柱形图上可以看出广东的各指口2005年科技活动人员数.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数900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声朴朴段瘾藻磁燕、一下一下,-一万一一协祝翻典污璐荡一住氰燕每孩诱 诱嘟嘟 嘟翠瓣铡称…沙户一一耳爪:…瑙爵貌孤漾终飘鬓谁礴黔貂 貂鑫鑫麟麟 麟孰攀城 城补犷一、---一砚渡愁典群一象;经价沙夯一价~一卜 卜,,,, ,,汾粉汾教教 ?

支出比,研发经费


004年与2005年研发经费支出比较

申请专利


004年与2005年申请专利数比较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东军;基于复杂客户网络的SOC芯片产业化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薛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研究与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龙中杰;自贡高新区投资环境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

本文编号:2786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86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