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14: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发展并存的态势。以大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市圈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上。目前,“中部塌陷”问题的症结在于中部地区缺少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城市圈带动。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大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发展将成为推动湖北地区、华中地区以及长江流域迅速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和辐射源。“大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中部、西部经济和南部、北部经济的结合部,它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也处于中部地带五省(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中心位置,是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依大三峡、北承大中原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独特作用;“大武汉”城市圈是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长江流域中部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区域,也是中部地区现代产业汇聚、城镇密集分布、资源丰富、市场腹地广阔的区域之一 本文以“大武汉”城市圈——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城市圈为研究区域,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中“城市圈”和“经济一体化”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借鉴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通过对“大武汉”城市圈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数据的归纳整理,计算出多种经济分析指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目前“大武汉”城市圈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和措施。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大武汉”城市圈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接着阐述论文的理论研究综述和框架结构以及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基本理论探索。从“城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方面总结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首先,从理论上区分了“城市圈”、“都市圈”、“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概念,接着阐述了城市圈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然后,通过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概念比较,引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贸易分工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最后,总结对“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认识。通过以上分析,形成本文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框架。 第三章,“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首先阐述“大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情况;紧接着从“大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发展条件着手分析了该区实现一体化的可能;然后分析“大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现状,主要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区位熵(LQij)、经济联系强度(Rij)、经济联系隶属度(Fij)、首位度(S)等指标的计算直观地阐述了“大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发展特征;最后结合现状分析指出了“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从市场壁垒、综合实力、产业布局、经济差异、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剖析“大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阻力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城市圈只有实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力量以及企业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调控机制作用:其次,要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再次,要发挥民间组织机制的促进作用;最后,要利用企业扩张与产业集聚作用机制才能推进“大武汉”城市圈的有序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针对目前“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调圈内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措施。具体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了发展“大武汉”城市圈的措施,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宏观层面上,建立权威的市场、政府、民间组织保障体系从而加快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中观层面上,立足武汉,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改善空间结构布局,加强分工协作;微观层面上,制定—揽子政策促进交通、信息、能源网络的建设,促进经济关联,加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六章,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论点做出总结,并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把握“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着力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形成演变过程及特点,剖析了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机制和措施建议。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圈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借鉴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理论,对“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文清楚地界定了“城市圈”概念的范围,并首次将其与“大城市带”、“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区”、“都市圈”等相互混用的概念加以区分和辨析。其次,文章通过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和区域内各城市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运用区位熵(LQij)、经济联系强度(Rij)、经济联系隶属度(Fij)、首位度(S)、产业结构比例等统计指标较为直观地阐述了“大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较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最后,论文建立了“大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提出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力量以及企业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增加了论文的深度,并为发展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 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我国中部、西部地区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圈”经济,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发展经济。“大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虽然作者孜孜以求,但仍深感难度和挑战,论文尚存不足。这将激励作者密切关注城市圈一体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城市圈在发展中的最新动态,认真思考,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99.27
【部分图文】:

城市圈


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大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发展将成为推动湖北地区、地区以及长江流域迅速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对于“中部崛起”具有略意义,将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和辐射源。研究区域和方法研究区域文以“大武汉”城市圈—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研究区域(见图1一1),通过对“城市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和“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特征分析,剖析了该城市圈一体化过程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相关机制和对策建议。

示意图,城市圈,范围,示意图


“大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如图3一1。璐圈咙翻时黔,.,誉熟多碗一子‘一’一~’-一二一介券撇敷羚殊侧困.勺.睡图3一1“大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该城市圈的空间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近代至解放前,城市相对独立发展,区位条件对城镇分布影响显著。在此阶段,由于交通方式的落后,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度较低,经济联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那些交通区位优越的城市,发展状况往往较好。区域内武汉、黄冈、孝感等地由于具有良好区位条件,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城市。第二阶段:解放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区划调整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奠

城市圈,通达性,腹地,先天


“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3.2.2优越的区位条件如图3一2,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大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汇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根据这种形象的解释,“大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经济腹地,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①图3一2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大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大陆腹地中心,区位居中、通达性好,先天的区位优势加上现代化的水陆空交通网络造就了其潜在的强大辐射功能。首先,它有连接全国南北经济大动脉之称的京九铁路、京广铁路贯通本区,东西方向的106、318等国道经过本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茆三芹;董捷;;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819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9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