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制造业集聚与分工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17 10:31
   随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因此如何促进一体化实现要素区域流动、资源再配置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倒U型经验规则基础上,从制造业集聚和专业化程度两方面来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状况。通过区域、行业、时间、空间四个维度,测算1998-2009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程度及制造业转移的路径,实证了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同时运用克鲁格曼分工指数、区位商分析长三角区域的专业化程度,空间自相关法计算制造业间的联系。 研究证实了一体化进程提升阶段伴随着产业重新集聚和地方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这一理论假设,主要有三个结论。第一,现有的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趋势是主流,而本文根据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的数据测算出的产业集聚指数显示制造业总体呈现扩散趋势,且大部分行业以扩散为主但同时少数高技术行业呈现集聚态势,城市层面的制造业集中程度并不高,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过渡阶段;且以城市层面从影响制造业区位演进的因素中发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劳动力引致产业扩散,而技术的作用方向并不显著,从而对特定阶段长三角制造业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呈现扩散趋势提供实证支撑,不同于现有文献中要素禀赋会促使产业集聚的深化。第二,在城市层面的长三角总体专业化程度和各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保持上升的趋势,通过城市两两间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化分工在逐渐加深,进一步证实现有文献的结论,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证实当产业和区域的划分程度越细,差异越发显著。第三,现有的文献并没有对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空间自相关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制造业部分行业的地理集中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及其邻近城市,同时显示扩散效应。
【学位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7;F224
【部分图文】:

总产值,制造业,份额,计年


图 2.1 长三角制造业总产值及在全国的份额 单位:亿元Fig.2.1 Gross Manufacturing Output Valu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ts share in China注1):全文的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等 16 个城市 1999-2010 年的统计年鉴,计年鉴》1999-2010。

平均值


相对地理集中指数平均值

平均值,数采,基尼系数,区位


图 3.2 绝对地理集中指数平均值Fig.3.2 Average value of MMHI index数采用区位基尼系数研究产业地理集中,本文采用文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3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1998—2008——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段志强;王雅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庞效民;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6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7 李春芬;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地理学报;1995年06期

8 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10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820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0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