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株潭核心区与省域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7:50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采取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已使我国部分地区的区位优势凸显,经济实力空前提升,但是随着经济政策倾斜、资源配置不均、区际要素流通不畅,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新一轮经济建设浪潮中,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互促互动,己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省及其长株潭地区扼中南地区咽喉,承东接西,连南引北,区位独特,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重心之一。随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该地区赢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长沙、株洲、湘潭三城经济一体化进程随之加快。这个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核——长株潭核心区正在形成,为湖南经济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作为内陆传统的农业大省,湖南省域范围内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巨大,经济资源流通与配置欠佳,省域内深层次的协调互动问题尚待探究。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步骤,研究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各个层面的协调互动发展迫在眉睫。 文章选择我国内地新兴的经济大省—湖南为研究单元,以经济核心区与腹地的互动为研究切入点,立足于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区域协调互动加强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参照湖南省域经济规划目标和发展进程,在对长株潭核心区与全省腹地经济发展的时序和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并为推动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具体来说,文章分以下六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就中心城市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概况,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结合本文研究重点阐述相关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互动发展理论提供文章研究理论依据。第三章,分析长株潭核心区与省域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核心区与腹地经济互动的动力机制,为研究经济互动发展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长株潭核心区与全省腹地经济互动在产业间、区域间和经济增长溢出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核心区与腹地经济互动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从长株潭核心与省域腹地之间在产业发展、要素流通和区域功能定位三方面构建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思路。第六章,对文章研究结论的评价。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示意图,长株潭,城镇人口,湖南省


总面积达8448.18平方公里,2010年城镇人口达750万人,2015年将达880万,2020年城镇人口将在1000万以上规模,形成国家中西部较大的都市圈[22J,如图3一1所示。

省域经济,腹地,范围,湘北


可将全省腹地划分为湘北腹地、湘南腹地、湘中腹地和湘西腹地四个部分,如图3一2所示。3.1.2.1湘北腹地湘北地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地级市所辖的23个县(区、市)、454个乡镇(街道)(含规划入核心的云溪区),总面积40842平方公里,人口达1403.16万人,分别为全省的19.27%、20.34%,人口密度达344人/平方公里,是湖南省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湘北三市运输和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不仅紧靠京广铁路、洛湛铁路和长江黄金航道,还拥有洞庭湖水域区以及广阔的洞庭湖平原,工农业发达。湘北区域产业特征显著,岳阳是著名的石化能源、造纸、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常德的卷烟、食品、电力、纺织、机械、电子等产业已成为区内主导产业,益阳的纺织、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三市产业门类齐全,发展速度较快,环绕于洞庭湖畔,形成了区域优势鲜明,实力较强的“环洞庭湖经济区”。3.1.2.2湘南腹地湘南地区包括郴州、永州两市,以及株洲市的牧县、茶陵、炎陵三县,为湖南省南大门,地处湖南与珠三角经济区的接合部,是中南地区经济的梯级过渡带。区内共25个县(市、区),511个乡镇(街道)

实际增长,腹地,核心区


全全省腹地地 8.369.088.7610.02]1.731].6211.6214.4011.7613.3999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株潭核心区与省域腹地GDP总体处于高速增长,且增速不断加快(图4一2、图4一3),其中核心区的增速较全省腹地平均高出1.63个百分点。16—八/]/l1210l﨑川一门… 9092949698000204 0608图4一2核心区GDP实际增长Fig.们Rea]GDPgro认旧lofthe~图4一3腹地GDP实际增长Fis.4-3R喇GDPg℃认让ofthellinterland②1993年前以GNP为统计口径,核心区与腹地省域腹地GDP实际增长率为区域平均增长值。为便于计算,核心区仅取三个中心城市数据。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娟;延军平;周立花;刘晓琼;徐小玲;;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主要类型及实施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6期

2 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年08期

3 邓春玉;;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4 李国平,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5 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年04期

6 沈正平;简晓彬;施同兵;;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J];经济地理;2007年06期

7 郝雪;韩增林;;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及协调发展互动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9期

8 王志军;邓昌坤;;长株潭“3+5”城市群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度评价[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9 史常凯;;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01期

10 尹继东;;区域产业互动的条件、方式及策略[J];商业时代;2008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蔚;经济圈层发展模式与湖南战略定位[D];湖南大学;2006年

2 胡可;基于向量自回归方法的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杨柳;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1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1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