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5:44
   国内外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现阶段区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区域产业竞争。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并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更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有效战略。如何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囚地制宜地制定产业集群战略,选用恰当的发展模式,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经济次发达地区——泰州市为例,旨在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探寻推动泰州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的科学的思路、模式与具体措施,以期丰富与深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为泰州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深入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战略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与定性、实证与规范、实地调研、比较等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首先详细分析了泰州市经济发展现状,接着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佐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泰州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分析泰州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机遇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模式。最后,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空间规划布局,探寻产业集群的具体发展方向,提出了保障产业集群战略实施的机制。 文章主要对以下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1)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科学内涵。首先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形成机理,其次论述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并将产业集群理论与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进行比较,论证了新时期区域发展应用产业集群理论的科学性。 (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泰州市经济发展的自然、人文背景,接着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地域空间格局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泰州经济发展现状,剖析泰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泰州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分析,在研究了泰州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泰州2000-2007的数据资料,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确认产业集群发展对泰州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总结了泰州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 (3)结合经济全球化与现代适应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江苏省沿江开发、国际金融危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泰州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根据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理论,提出泰州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产业导向、空间导向、技术导向、组织导向、全球生产—销售网络等五个战略模式。对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并详细阐明了其各自的发展方向。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探析,产业集群,乘数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图2乘数效应Fig.2Multipliereffect引自何雄浪《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4)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得非显,有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研究成为增长理论的重要方面。技术进步来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重要的创新体系,并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一集群式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就技术扩散而言,产业集群更明显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泰州市,区位,海陵,汉初


第3章泰州市经济发展分析泰州市经济发展分析的文化名城,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安”,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1996年地级泰州市。”内,滨江近海、地势平坦,水网稠密,土地肥沃,的川,二18)11,礴120碑胜2吐’

江苏经济,泰州,比重,总量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旦旦照旦旦照旦里旦旦组旦发达城市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2007年,江苏省地区生.5万亿,是泰州的20倍。而从1996一2007年,泰州在江苏经济总直不足5%,省内排名列第十位,多年来,没有显著提升。泰州经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差距还在不断扩大,19%年两者相差168差663亿元,差距拉大了四倍,与省内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相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一民;朱彬;;因势利导 加快我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J];江西政报;2005年19期

2 张沛东;;集群的效应——天津手机产业集群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6年03期

3 徐建敏;任荣明;;产业集群创新效应及政策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2期

4 张春明;;我国产业集群 国际品牌力培育研究[J];中国品牌;2007年01期

5 叶文忠;刘友金;;发挥财政职能支持产业集群发展[J];财政研究;2007年02期

6 周励;;陕西产业集群咋发展[J];西部大开发;2007年08期

7 郭守前;赵娜;;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J];新学术;2008年02期

8 孟范晶;;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区域经济[J];新长征;2008年11期

9 裴向军;陈英;;现代会展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J];浙江经济;2009年10期

10 田琳;孙世超;;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利;;浅议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2 孟建锋;;论应对产业集群发展中市场失灵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王兰英;;加快藏毯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生态立省战略实现[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林艳新;陈玲玲;;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职能的变迁[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王厚亮;陈华;薛晓梅;;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艳洁;徐斌;;廊坊市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叶仁伟;;论汽配产业集群跨越发展的新途径[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9 邹新国;;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发展[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叶仁伟;;论汽配产业集群跨越发展的新途径[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四)[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淮水;专家强调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要有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5年

2 张成毅;产业集群专业委员会考察西樵纺织产业集群[N];中国纺织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苏文杰;福州:大力培育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沈青 曹胜红;打造产业集群品牌效应[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记者 黄俊华邋通讯员 刘忠义;加快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N];湖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林刚;产业集群:构造“工业大青岛”[N];青岛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刘可为邋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实现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8 胡爱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子麟;吹响中国产业发展“集结号”[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会长 邹传胜;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N];中华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静;宁夏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田卫东;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耿蕊;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周会祥;我国主体功能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迟文成;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7 罗军;传统平原农业区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高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婷婷;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徐扬;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呼和;呼伦贝尔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莉;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欧阳资文;地方政府促进产业集群作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谢方;西部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巴雅尔;产业集群演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李瑾;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10 卜晓燕;利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6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6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