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陕西省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2 04:49
   资源型城镇是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特殊的地质构造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其中已列入国家和陕西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87种。是我国的矿业大,省内有资源型城镇:4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8个县。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与资源型城镇的科学规划建设是陕西省经济稳步、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城镇空间结构是指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的各级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及其组合状态。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投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目前在陕西省很多县一级行政区域由于其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大都存在着区域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重复建设、投资效益差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资源型城镇作为陕西省经济活动的载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规划建设必须以服务省内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前提。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发展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原理与方法的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建立了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模型。接着在全面分析陕西省资源型城镇的特点、发展和布局现状的基础上,以靖边县和镇安县为例,运用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模型,对其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空间布局如何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陕西省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的建议。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7;F205
【部分图文】:

模式图,模式,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


式主要是解释区域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的规律,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按照核心一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按照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一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段的演进顺序,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相应地呈现出离散型空间结构——聚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间结构(空间组织一体化形成)演替次弗里德曼对“核心”与“边缘”没有明确的界定,所有的空间极化理论对此都的定义。但是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多的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过程图,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集中在少数条件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的需要,需要交通线路以至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进扩散理论论述了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发展的影响,重点采取小间距跳跃式的转移来实现。点轴开发对区域重要意义:可充分发挥经济的聚集效应。可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可实现经济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的最佳空间组合。有利于城镇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对比图,城镇,对比图,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镇与一般城镇生命周期对比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新;;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意义[J];城市;2011年08期

2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11期

3 高岭夏;;行政区划对城市化推进的影响与对策——以宁波中心城市为例[J];现代城市;2008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利;中国市县“五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实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伯领;铁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发展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琳;陕西省资源型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D];长安大学;2008年

2 王丽娜;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李振军;广州市萝岗区森林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列侠;休闲观光农业与城市发展关系探讨[D];浙江大学;2007年

5 吴娜;城市配送中心用地属性及其空间布局规划[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董晓莉;山地山水城镇空间布局模式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7 胡上春;生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刘韩;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陈娜;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7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37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7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