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3:42
政策驱动与技术共性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聚合,催生出以政府为支撑,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并逐步成为吸引创新型人才、推动政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此类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与运行模式不仅打破了研发主体间的资源壁垒,也完善了多主体治理结构,推动了运行系统在共建有序的发展平台过程中,由独立自主的非平衡互嵌状态向协同互融的平衡状态转变。同时,全流程的研发过程不仅在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创新了技术孵化链条,也在减小研发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高效与多元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与资本搭建起中介服务平台。伴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各参与主体如何在明晰自身权责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协同合作,成为确保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率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保障不同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间实现良性与长效合作的难点所在。本文以高校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后文统称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研发机构的不同主体在匹配与协作中的要素组合,探求政产学研的有效融合,旨在为新型研发机构中多主体的协同治理寻求高效适宜的路径,以此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历史使命。在深度梳理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清晰界定了协同治理涉及主体的利益概况、动力机制及运作过程,剖析出当前我国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在协同治理中存在政策导向功能缺失、协同环境矛盾突出、协同要素兼容不足以及内部治理效率低下等诸多症结。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结构与效益耦合亟需在政策引导、环境助推、要素匹配及效率提升的多方促进下实现组织构建初始的目标价值。同时,在归纳与阐述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困境之后,以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效益、协同环境四个维度对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效果加以评估,通过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效果影响因素模型、企业用户参与协同创新效果影响因素模型以及“产学研”协同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精准识别影响组织协同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为评估体系构建提供了切入点和范式参考模型。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最大程度克服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构建出一套多因素、多层次的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治理效果评估体系,更为科学系统地计算出不同指标治理效果要素的占比权重,以此验证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协同治理效果,为优化路径提供方向性指导,这也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此外,本文还以国内外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经验为鉴,提出协调与整合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不仅要在完善法规体系、畅通制度流程、匹配协同环境方面加大力度,更需要持续推进治理目标、治理文化、合作理念等不同要素间的协同驱动,减小互通互融的摩擦阻力,完善常态化的校地协同互动机制。鉴于目前学界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概念、特点、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等基础性领域,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虽有涉及,但大多集中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协同模式等方面。对于其协同治理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如何协同利益多元、错综复杂的多元主体,以实现博弈冲突最小化和协同效益最大化方面的研究更为缺失。为此,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索了影响各利益主体及协同治理要素的作用机理和运行现状,模拟出不同创新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并对利益主体的协同动力机制在准备、建设及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构建出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治理绩效评估模型,并以实际案例为接口,对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效果进行数据检验。在全面分析协同要素的基础上,从机构定位、机构运行、互动效率的三维视角构建了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主体间协同互动的长效机制,以此改善当前研发机构中各主体间定位不清、机制不明、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而全面协调新型研发机构中治理与合作结构的有序互融。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2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博弈理论
2.3 绩效管理理论
2.4 .协同治理理论
2.5 理论述评及应用
3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
3.1 协同治理的利益主体概况
3.2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分析
3.3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运作
3.4 本章小结
4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效果评估
4.1 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4.2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方法
4.4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对象选择
4.5 协同治理效果综合评价
4.6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的主要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困境分析
5.1 政策导向功能缺失
5.2 协同环境矛盾突出
5.3 协同要素兼容不足
5.4 内部治理效率低下
5.5 本章小结
6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6.1 国内:高校主导型+校地协作型+政府引导型
6.2 国外:科技园区+合作研究中心型+联合体合作型
6.3 国内外典型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7.1 构建校地间协同法规体系和制度流程
7.2 全面营造校地间良好的协同治理环境
7.3 科学整合校地间协同治理的基础要素
7.4 试行常态化的校地协同治理互动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专家判断矩阵打分表
本文编号:2840126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2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博弈理论
2.3 绩效管理理论
2.4 .协同治理理论
2.5 理论述评及应用
3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
3.1 协同治理的利益主体概况
3.2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分析
3.3 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运作
3.4 本章小结
4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效果评估
4.1 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4.2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方法
4.4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对象选择
4.5 协同治理效果综合评价
4.6 协同治理效果评价的主要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困境分析
5.1 政策导向功能缺失
5.2 协同环境矛盾突出
5.3 协同要素兼容不足
5.4 内部治理效率低下
5.5 本章小结
6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6.1 国内:高校主导型+校地协作型+政府引导型
6.2 国外:科技园区+合作研究中心型+联合体合作型
6.3 国内外典型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7.1 构建校地间协同法规体系和制度流程
7.2 全面营造校地间良好的协同治理环境
7.3 科学整合校地间协同治理的基础要素
7.4 试行常态化的校地协同治理互动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附录4 专家判断矩阵打分表
本文编号:284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