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279.2;F207
【部分图文】:
图3.32002年我国东中西部GDP比较图图3.42002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GDP比较图.3.3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东部地区就业率3.3.3.1产业集群吸纳劳动力的机制分析
内内蒙古古1756.2999238000737999广广西西2455.3666465777505555重重庆庆1971.3000313000629888四四川川4875.1222870000560333贵贵州州1185.0444387000306222云云南南2232,3222437666510111西西藏藏161.422227000597888陕陕西西2101.6000369000569555甘甘肃肃1161.4333260333446111青青海海341.111153444638777宁宁夏夏329.288858000567777新新疆疆1598.288819344482644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62一98图3.3和图3.4是根据表3一2所作的柱状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反映我国东中西部GDP以及人均GDP的差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宁;;产业集群与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5期
2 徐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合对策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年16期
3 郭远航;李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22期
4 王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之浅见[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08期
5 施伯香,王亚东;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江苏港口的理想定位[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张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7 刘甲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化对策——以中西部为例[J];经济视角;2011年12期
8 杨筠;;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化制度安排[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王启帆;付宇;;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23期
10 黄天柱;张德宇;;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山西青年;2016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楠;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孟骞;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3 王欣亮;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张文耀;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罗富政;政府竞争、市场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湖南大学;2016年
6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孙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差异化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水红;产业集群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莉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高尚;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D];河南大学;2015年
4 姜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王征;内江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马建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凤敏;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全海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宁海涛;重庆五大功能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10 唐保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估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0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4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