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6:40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几乎都缘于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同步。认识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我国现代化实践的需要。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主要探探讨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规律。文章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对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问题作了简单的回顾和分析。笔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对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或区域的供给比例关系的调整;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从总结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乡济结构调整)的状况、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城乡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三组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每组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三组互动关系相对应,又总结出三组互动规律。笔者认为,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都是积极的变化过程,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应该是正向的、积极的,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协调。 第三部分,在前面的分析论述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对策,概括为“一调整三统筹”,即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统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统筹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结语”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贡献之处主要在于:建立了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互动的理论模型,总结了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互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西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巨大差距的根源在于贫困地区的CJ恶性循环的观点。此外,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121;F299.2
【文章目录】:
一、研究价值、分析思路与主要概念
    (一) 研究价值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的内涵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三)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四)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规律
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一)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状况
    (二)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三)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规律
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一) 我国城乡经济结构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二) 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三) 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互动规律
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对策分析
    (一) 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逐步消除“转型堕距”
    (二)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促进城市产业健康发展
    (三) 统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 统筹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健;;四川现代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2 ;话说“城市化”[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9期

3 钱津;;论加快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的步伐[J];管理学刊;2011年03期

4 黄峰;王发强;;城市化当下凸显形象美的求索[J];改革与开放;2011年11期

5 许正中;;“十二五”面临的十大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9期

6 ;“城市化:问题与对策”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年02期

7 李伟;;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须平衡[J];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07期

8 石艳丽;;浅谈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实现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9 ;度假地产城市化和自然化的一脉相承——金梦海湾一号“鱼与熊掌”之兼得[J];安家;2011年08期

10 崔晓娟;;中国城市化下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铭;城市人工地貌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李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产权交易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马桂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与创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越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6 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7 唐晓东;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程远;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瑾;城市化与中心城市的财政功能[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2 曹娟;成都卫星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李立;大连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罗猛;中国内生型城市化范式分析——龙港个案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小国;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许一波;转型与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光霞;武汉市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郭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的道路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王俊霞;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李萍;深圳市城市化进程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0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0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