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一体化效应研究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59.2
【部分图文】:
3.1.1长三角经济发展概况长三角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如图3一1),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l%,总人口约占全国的6%。经济意义上的长三角,通常包括上海市、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8市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7市,共计16个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也是世界第六大经济圈。7蚌旨市卜;市气木幼一市。O拼二_市南畜市台月巴市彼不.1决}_市。嗜不笠护交沙市O翠该锐市O杭州市.下言;亨‘苏言市上海市.舟..市宁月市00O图3一1长三角地图资料来源:http://~.google.Com/(1)长三角目前已形成以沪宁、沪杭、杭雨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
从公路里程的构成来看,2005年底,长三角高速公路比重为3.81%,一级公路比重为5.36%,二级公路比重为16.40%,而全国高速公路比重2.12%,一级公路比重为1.99%,二级公路比重为12.77%(见图3一4)。由此可见,长三角公路质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区域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厂厂厂厂厂厂厂厂厂一级公路,‘ %%%价口口口亮级公路路‘,一一级公路,5%%%.....公即一级公路、 、其其他,75%二一二一刃盯 路口口口其他 他 他图3一 42005年长三角公路里程构成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另外,长三角各省市近年来非常重视公路建设,并且开始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规划和整合区域公路网,出台了一些专项、综合规划,例如,《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长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阳;;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一体化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10期
2 邓爱东;;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刍议[J];经济前沿;2007年09期
3 杨京英,杨红军,王强,铁兵;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4期
4 张健;程永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研究[J];浙江金融;2010年06期
5 ;长三角区域规划“落地” 区域发展总战略清晰可见[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8期
6 卞显红;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联合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5年18期
7 张建峰;;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比较[J];招商周刊;2005年Z1期
8 ;宁波市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调研报告[J];宁波通讯;2005年05期
9 刘林;;长三角合力自救 保增长效果更显[J];长三角;2008年Z2期
10 毛俊华;徐明;;把握世博契机 共建魅力长三角[J];上海信息化;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暴琪;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仙德;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黄国华;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转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毛新雅;中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会英;长江三角洲深度一体化发展中利益均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胡玲玲;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丹丹;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小文;产品细分视角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婧;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万英发;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魏亚平;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8 王毅;证券市场的发展与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刘可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菲菲;关于构建统一多层次的劳动市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4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