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1:5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平稳较快升级。从我国分地区层面观察发现,政策倾斜和区位优势促使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对外出口、外资流入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成了沿海地区经济要素的区域化集聚,区域间经济集聚差距逐渐显现,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也同样出现了显著分异。经济集聚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致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迁移,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影响着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区域间经济集聚程度的差距。目前,鲜有学者从劳动力流动视角对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本文基于经济集聚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典型事实,首先从经济集聚的外部性效应和产业结构理论出发,从劳动力流动视角解析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并构建理论模型。其次,分别实证研究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集聚与劳动力流动以及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系,深入分析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效应,经济集聚吸引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以及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从而厘清“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逻辑链条。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区域间经济结构升级分异化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对准确判断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布局、劳动力流动趋势以及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是:第一部分,阐明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概述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集聚以及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及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分析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首先对我国区域间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和总结,阐明三者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关联关系以及演变特征;其次,基于目前文献的研究基础以及典型事实的分析结果,分析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最后,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力流动、产业部门垂直关联的两地区经济内生增长模型,从劳动力流动角度构建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检验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关系。首先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包含工具变量的面板模型进行了静态检验;其次对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模型进行了检验,并进一步考察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客观评价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影响。第五部分,基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总结,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关系。首先分别构建静态、动态以及空间面板模型进行检验;其次,从经济集聚对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角度考察经济集聚地区在吸引劳动力跨地区流入和产业间流动方面的政策优势和产业条件。第六部分,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建立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检验。其次,从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两个角度考察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而揭示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影响机理。最后,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系统检验了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总体关联关系,并总结三者之间影响的互动机制。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提炼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经济集聚地区能够通过改善要素供给环境,提升生产效率和拓宽市场需求空间等方式促进本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实证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济集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呈现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和空间上的负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密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溢出效应为正,而人口密度的溢出效应为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总体上呈现正“U”型关系,且我国还处于“U”型底部,追求高速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提高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引进外资对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依然有利,但出口依赖和投资依赖对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向影响。第二,经济集聚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就业空间,并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不断提升经济集聚地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劳动力流动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和区域扩散化特征,经济高度集聚地将带动形成区域化的人口集聚区。城镇化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重要因素,但劳动力长期迁移和短期流动对迁入地的期望收益存在差异,相对于流动人口来说迁移人口更为关注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程度、地区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经济集聚有利于地区公共服务支出强度的提高,并改善地区产业间的合理化水平,从而经济集聚能够提升地区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力并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第三,劳动力向经济集聚地区涌入,强化了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同时能够为服务业发展提高充足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劳动力流动将影响地区间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及就业和消费偏好,有利于促进集聚地区服务业比重的快速提升。实证分析证实了二者的正向关系,并发现劳动力流动具有负向的外部效应,从而阻碍了人口流出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的年轻化能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并产生正向外部效应,高素质劳动力的集聚将产生负向的外部效应。以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流动将改变区域间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从而不利于人口流出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第四,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了“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链条,联立方程结果支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劳动力向东部集聚地区的大规模流动,将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特点符合中西部地区政府加快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集聚程度较低,其集聚效应主要体现为本地化效应,扩大工业规模有利于提升工业产业的规模效应。中西部地区的较快经济增速将逐步缩小与东部的集聚水平差距,劳动力回流规模将逐步提升,中西部服务业发展将逐渐加速。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构建“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链条,从而为解释地区非均衡发展进程中,地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分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二是,从空间视角考察了经济集聚、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外溢效应,从而客观评价了地区经济集聚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间差异化发展的影响。三是,分别从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从劳动力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深入分析检验了经济集聚对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建立联系方程模型系统检验了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升了理论逻辑的可靠性。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1.3;F249.2
【部分图文】:
结H者之间影响的互动机制。??第韦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提炼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图1-1列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从"二H—"向"H二一"的结构性转变,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H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就业结构中服务业就业比重增长最快,同样实现了"H二一"的结??构性转变,见图3-1,3-2。特别是二H产业比重的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己经开始??从工业时代迈进后工业时代,服务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口。??60「??50?■????、??/??—-三二??40?-??-*??^?一??3。‘?.?…??20、?*,、???1。-?■???Q?I?I?I?I?I?I?I?I?I?I?I?I?I?■?I?I?I?I?I?I?I?I?I?t?I?I?I?I?I?I?I?I?I?I?I?I??ss居sss兒岩s扫坛??-JCOCOCOCOCO?口狙?。口?(£I〇000〇M?一??_k_?II?II?Mrfv???I?I??■?果一严化?—"巧—产ii?巧二严it??图3-1中国H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8??
3丄2分地区产业结构髙级化的动态特征??虽然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变迁呈现出平稳的服务化趋势,但是从分地区的观察??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图3-3所示,2002年之前,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趋势较为一致,且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领先,2002-2006年全??国总体呈现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态势,东中西部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均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自2006年之后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了显著分化,其中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服务化趋势,而中西部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则继续下滑。??t…??::;?//A\??f?VTV?^??〇"?■■?v\??n-/v/?V"??化65??东却省化^北育级化水半??0.化-?中西a ̄r台化产业高绞化水平??0*5?i?i?i?i?i?i?i?!???i?!?i?!?;?I??Qn?r〇々l/>V〇|^、C〇〇〇rHfN^r々l/>^h、〇OCri〇*HfN??巧巧0风0讯讯?O'?巧?0DD0r:r::0000r>rH*H?H??巧<7'〇〇〇〇^0\。价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图3-3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数据来源:根据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图3-3—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东中西部地区间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2007年前后出现截然??相反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不能用传统理论进行很好的解释。一种直观的解释是??东部制造业部口向中西部转移,但为何2007年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产生如此??明显的变化,还需要深入的分析。在人口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6397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1.3;F249.2
【部分图文】:
结H者之间影响的互动机制。??第韦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提炼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图1-1列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从"二H—"向"H二一"的结构性转变,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H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就业结构中服务业就业比重增长最快,同样实现了"H二一"的结??构性转变,见图3-1,3-2。特别是二H产业比重的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己经开始??从工业时代迈进后工业时代,服务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口。??60「??50?■????、??/??—-三二??40?-??-*??^?一??3。‘?.?…??20、?*,、???1。-?■???Q?I?I?I?I?I?I?I?I?I?I?I?I?I?■?I?I?I?I?I?I?I?I?I?t?I?I?I?I?I?I?I?I?I?I?I?I??ss居sss兒岩s扫坛??-JCOCOCOCOCO?口狙?。口?(£I〇000〇M?一??_k_?II?II?Mrfv???I?I??■?果一严化?—"巧—产ii?巧二严it??图3-1中国H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8??
3丄2分地区产业结构髙级化的动态特征??虽然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变迁呈现出平稳的服务化趋势,但是从分地区的观察??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图3-3所示,2002年之前,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趋势较为一致,且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领先,2002-2006年全??国总体呈现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态势,东中西部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均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自2006年之后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了显著分化,其中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服务化趋势,而中西部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则继续下滑。??t…??::;?//A\??f?VTV?^??〇"?■■?v\??n-/v/?V"??化65??东却省化^北育级化水半??0.化-?中西a ̄r台化产业高绞化水平??0*5?i?i?i?i?i?i?i?!???i?!?i?!?;?I??Qn?r〇々l/>V〇|^、C〇〇〇rHfN^r々l/>^h、〇OCri〇*HfN??巧巧0风0讯讯?O'?巧?0DD0r:r::0000r>rH*H?H??巧<7'〇〇〇〇^0\。价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图3-3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数据来源:根据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图3-3—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东中西部地区间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2007年前后出现截然??相反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不能用传统理论进行很好的解释。一种直观的解释是??东部制造业部口向中西部转移,但为何2007年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产生如此??明显的变化,还需要深入的分析。在人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玉君;人力资本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机制———兼论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策略的选择[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2 江霈;冷静;;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年12期
3 谢莉娟;吴中宝;;刘易斯转折点、要素价格均等化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阐释[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4 张若雪;;人力资本、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升级[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5 王永培;袁平红;;工资差异、劳动力流动与工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和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6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7 李国璋;戚磊;;市场潜力、经济集聚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8 韩仁月;常世旺;;中国教育支出效率的地区差异:要素集聚与转移支付依赖[J];财经论丛;2009年06期
9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10 张文武;;集聚与扩散:异质性劳动力和多样化贸易成本的空间经济效应[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2876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