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之区域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2 07:20
对于中国这样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将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缩小城乡及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劳动力流动(转移)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主要课题之一 现有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很多,绝大部分是借鉴发展经济学中关于二元经济和城市化的理论。但绝大部分研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国统计数字中快速上升的城镇化率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转移的体现,这些数字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增加。在中国特有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一群体不被城市居民所接纳与认可,也不在大多数政府政策的考虑之内,这使得他们彻底沦为“边缘人”。更为严重的是,原本不合理的“农民工”身份竟然逐渐被合理合法化,“二代三代农民工”的概念也已经名正言顺地出现,甚至连政府文件都在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 由于“农民工”没有真正实现向城市市民身份的转换,致使其处于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的状态,从而导致这个群体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民工荒”便是这种不稳定状态的突出表现。农民工群体的流动体现于两点,一方面是区域间(包括城乡间)流动,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间流动。本文对就业流动的分析从劳动力工作岗位间的流动着手,试图深入探究造成“农民工”频繁就业流动的原因,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绪论从热点问题“民工荒”谈起,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现状。 第一章通过构建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流动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探讨造成其频繁就业流动的根源。模型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入了预期工作持续时间这个中间变量。 第二章则一方面对第一章的简单模型进行扩展,另一方而则对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的根源。 第三章在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个人和企业——分析了“农民工”的过强就业流动的影响。 第四章则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过强就业流动的影响。 第五章是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试图证明,“农民工”过强的就业流动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制度因素,这只是制度约束情况下造成的畸形均衡的一个例子。“农民工”过强的就业流动性必然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进而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类似的制度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即便在中国也不仅仅表现为本文探讨的户籍歧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突出的影响,即通过改变社会基础结构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长期路径。制度变迁对于中国来说便意味着改革。因此,社会基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是什么,何种社会基础结构最适合经济的发展,如何调整以促进劳动者机会平等避免经济扭曲,将是指导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也将是本文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49.21;F224;D41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三、本文的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模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
第二节 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构建
一、效用函数假设
二、城市内就业流动决策
三、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工资增长路径
第三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的劳动力退出
二、均衡工资与就业流动性的决定
第二章 对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及相关解释
第一节 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
一、跨区域就业流动
二、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就业流动
三、工作强度与就业流动
四、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不稳定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不稳定就业现状
二、就业流动比较与原因探析
第三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根源
一、对就业流动模型的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二、劳动力迁移的动机
三、劳动力迁移的阻力与制度性歧视
第三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第一节 从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农民工”的效率损失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次产业的调整
第二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与区域内企业发展
一、“农民工”与中小企业
二、工作稳定性、人力资本积累与企业发展
三、工作稳定性、团队建设与企业发展
第三节 就业流动与区域内企业发展的计量检验
一、指标构造
二、区域划分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四、对个别变量P值过高的解释
第四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对区域整体的影响
第一节“半城市化”
第二节“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一、从供给方面考虑
二、从需求方面考虑
第三节“农民工”就业流动与社会稳定
第四节“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其他影响
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离职率的数理分析
附录B: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收入的OLS估计
附录C: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80449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49.21;F224;D41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三、本文的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模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
第二节 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构建
一、效用函数假设
二、城市内就业流动决策
三、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工资增长路径
第三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的劳动力退出
二、均衡工资与就业流动性的决定
第二章 对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及相关解释
第一节 城市内就业流动模型的扩展
一、跨区域就业流动
二、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就业流动
三、工作强度与就业流动
四、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不稳定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不稳定就业现状
二、就业流动比较与原因探析
第三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根源
一、对就业流动模型的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二、劳动力迁移的动机
三、劳动力迁移的阻力与制度性歧视
第三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第一节 从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农民工”的效率损失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次产业的调整
第二节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与区域内企业发展
一、“农民工”与中小企业
二、工作稳定性、人力资本积累与企业发展
三、工作稳定性、团队建设与企业发展
第三节 就业流动与区域内企业发展的计量检验
一、指标构造
二、区域划分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四、对个别变量P值过高的解释
第四章 “农民工”不稳定就业对区域整体的影响
第一节“半城市化”
第二节“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一、从供给方面考虑
二、从需求方面考虑
第三节“农民工”就业流动与社会稳定
第四节“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其他影响
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预期工作持续时间与离职率的数理分析
附录B: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收入的OLS估计
附录C: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昕;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公民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农民工”不稳定就业之区域经济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王美骄;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3 杨荣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工”文学形象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吴波;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邹莹莹;论新世纪小说中对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抒写[D];辽宁大学;2011年
6 郑思思;农民工报道新闻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0)[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朱海红;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叶玉;直面苦难与审美超越[D];安徽大学;2012年
9 贵永霞;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城市依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华;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农民工培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8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