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04 11: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纲要、“十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协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没有形成权威、规范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但结合中国的实际,加快落后地区发展,赶超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集聚和增长相互促进的关系已经在理论界得到广泛证实。但是,需不需要协调以及如何协调等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城市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在于城市集聚会产生溢出效应,而溢出效应提升了创新能力。所以,城市化反映了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中国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仅从单方面研究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还远远不足以解释现实问题。中央多次提出加快城镇化发展,把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但是,如何推动城镇化发展也没有得到很明确的解释。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城市化、集聚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探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本...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1.3.1 区域协调发展
        1.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3.3 城市化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结构及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2.1.1 佩鲁增长极理论
        2.1.2 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3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学说
        2.1.4 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2.1.5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集聚和增长理论
    2.4 城市化、城乡差距与经济增长理论
    2.5 区域城市化发展理论
        2.5.1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5.2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6 小结
3 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
    3.2 四大区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
    3.3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1 统筹城乡与城乡一体化
        3.3.2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4 实证研究
        3.4.1 模型建立
        3.4.2 模型估计
        3.4.3 模型检验
        3.4.4 模型结论
    3.5 小结
4 理论分析框架:城市集聚、增长和经济差距
    4.1 模型的假设
    4.2 模型构造
        4.2.1 消费者行为
        4.2.2 农产品生产
        4.2.3 工业品生产
        4.2.4 长期均衡
        4.2.5 数据模拟结果
    4.3 模型的结论
    4.4 城市化、集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4.1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来自模型的启示
        4.4.2 集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4.3 分析框架
    4.5 小结
5 城市化与集聚-扩散机制的互动研究
    5.1 城市化与集聚-扩散机制的理论研究
        5.1.1 集聚扩散机制的内涵
        5.1.2 城市集聚-扩散的理论模型
        5.1.3 集聚-扩散机制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
    5.2 城市体系的内生增长模型
    5.3 城市集聚效应的产生
    5.4 集聚扩散机制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5.4.1 模型的构建
        5.4.2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5.4.3 模型估计和检验
        5.4.4 结果分析
    5.5 小结
6 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1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1.1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6.1.2 偏离份额法
    6.2 城市化发展驱动产业结构调整
        6.2.1 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6.2.2 城市化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
        6.2.3 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6.2.4 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浙江省为例
    6.3 区域间产业互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3.1 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性分析
        6.3.2 产业转移与区域间产业布局协调
    6.4 小结
7 城市化、空间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1 以城市为载体的区域增长极
        7.1.1 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模式
        7.1.2 以城市化发展为核心的增长极
        7.1.3 西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极
    7.2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2.1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群的形成
        7.2.2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
        7.2.3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2.4 城市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7.3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及空间结构演化——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7.3.1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7.3.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
    7.4 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比较分析——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为例[J]. 彭连清,吴超林.  西部商学评论. 2009(01)
[2]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与相关性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演化探析[J]. 陈建军,葛宝琴.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J]. 顾朝林,庞海峰.  地理科学. 2009(01)
[4]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 刘艳军,李诚固.  地理学报. 2009(02)
[5]扩散与回流: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导作用[J]. 柯善咨.  管理世界. 2009(01)
[6]城市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J]. 陈建军,葛宝琴.  浙江学刊. 2008(06)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J]. 管卫华,林振山,陆玉麒,甄峰.  中国软科学. 2008(09)
[8]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 陆铭,陈钊.  世界经济. 2008(08)
[9]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J]. 张雷,朱守先.  地理研究. 2008(04)
[10]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J]. 彭连清.  工业技术经济. 2008(04)

博士论文
[1]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 许召元.北京大学 2007
[2]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 李学鑫.河南大学 2007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4]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林国蛟.浙江大学 2004
[5]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文锦.中共中央党校 2001

硕士论文
[1]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与作用机理研究[D]. 刘小青.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D]. 黄晓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城市化动力及其机制研究[D]. 张冬霞.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6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56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