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9:15

  本文关键词: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制造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资料短缺以及环境承载力逐步削弱等困境的出现,制造业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是青岛市的支柱产业,实现青岛市制造业由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向更多的依靠资本-劳动力、资本-资源以及资本-技术方向转型升级一直是青岛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难、制造业升级现状、制约青岛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促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制内容和对策措施。本文研究首先得出以下结论:青岛市制造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的资源加工型行业,且内部不均衡;高技术产业是薄弱环节,远远落后于苏州市、广州市和杭州市等制造业先进地区;产业布局比较分散,远低于其他制造业发达省份的产业集中度,且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其次,在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程度方面,纺织业作为支柱性行业发展速度较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发展可能是由建筑业迅猛发展所带动,且通用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性行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进程。针对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以技术突破为主导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高级人力资本要素影响的显著性都非常低,对青岛市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强;第三,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并且不断专业化是一个过程,其作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第四,制度创新对青岛市制造业升级具有集聚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第五,技术创新的一个冲击,在短期内造成青岛市制造业升级较大幅度的正向波动,并在第六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并最终趋于平稳;第六,高级人力资本要素的一个冲击,并没有给青岛市制造业升级带来明显的波动,影响不显著;第七,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创新的本期冲击,都使青岛市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波动,都是在第三期左右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并在一定水平上趋于平稳并保持。最后,本文从建立竞争、激励、人才和保障机制设计了促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制内容,并从政府、产业和企业层面提出了促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 影响因素 对策 青岛市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1.2.1 国外学者对制造业升级的相关研究10-12
  • 1.2.2 国内学者对制造业升级的相关研究12-14
  • 1.2.3 文献评述14-15
  • 1.3 基本思路15
  • 1.4 研究方法15-16
  • 1.5 创新之处16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6-18
  • 2.1 概念界定16-17
  • 2.2 理论基础17-18
  • 2.2.1 古典分工理论17
  • 2.2.2 投入产出与产业关联理论17
  • 2.2.3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17-18
  • 2.2.4 纵向一体化理论18
  • 3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18-31
  • 3.1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18-29
  • 3.1.1 制造业总量分析18-21
  • 3.1.2 制造业结构分析21-27
  • 3.1.3 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27-29
  • 3.2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29-31
  • 3.2.1 传统产业比重大,且内部不平衡29
  • 3.2.2 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发展滞后29-30
  • 3.2.3 产业集中度低,配套水平不足30
  • 3.2.4 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30-31
  • 4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1-40
  • 4.1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程度分析31-34
  • 4.1.1 青岛市制造业升级速率分析31-32
  • 4.1.2 青岛市制造业升级方向分析32-34
  • 4.2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34-35
  • 4.2.1 技术能力34
  • 4.2.2 高级人力资本34
  • 4.2.3 生产性服务业34-35
  • 4.2.4 企业规模35
  • 4.2.5 制度创新35
  • 4.3 模型构建35-36
  • 4.3.1 指标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35-36
  • 4.3.2 计量模型构建36
  • 4.4 实证结果分析36-39
  • 4.4.1 数据平稳性检验36-37
  • 4.4.2 WLS回归估计37-38
  • 4.4.3 VAR模型估计38
  • 4.4.4 脉冲响应函数38-39
  • 4.5 本章小结39-40
  • 5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和对策措施40-46
  • 5.1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现机制40-41
  • 5.1.1 竞争机制40
  • 5.1.2 激励机制40-41
  • 5.1.3 人才机制41
  • 5.1.4 保障机制41
  • 5.2 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措施41-46
  • 5.2.1 政府层面41-43
  • 5.2.2 产业层面43-44
  • 5.2.3 企业层面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马超;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4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