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9 01:54
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以关税同盟为基础的,主要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相对规模来对关税同盟的建立进行评价,可是现实情况中,许多国家经常以传统收益不利的条件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于是人们对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的收益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理论。非传统收益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带来传统收益之外,还可以带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发信号、提供保险、增强讨价还价能力等非传统收益。亚洲发展中国家众多,经济构成复杂,中国和东盟都还不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仅仅用传统收益理论并不能全面地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收益情况。通过研究非传统收益理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适用性,我们发现了非传统收益理论对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中的成员国的参与动机也有较强的解释力。通过架构了一个轮流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博弈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但是中国依然可以选择进行主动博弈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前进,创立新的游戏规则为自己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的效果进行检验以后,我们认识到许诺、发信号、保险机制等非传统收益可以减少成员国经...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总体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总体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理论
2.1 非传统收益理论
2.1.1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形成
2.1.3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内容
2.1.4 非传统收益理论与传统收益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理论价值
2.2.1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创新之处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局限性
第3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分析
3.1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2 非传统收益理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适用性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模型架构
3.3.1 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3.3.2 中国在博弈中的对策
3.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效果
4.1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4.1.1 "保持政策连贯性"成立所需的条件
4.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持了成员国政策的连续性
4.2 发信号
4.2.1 "发信号"成立所需的条件
4.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信号作用
4.3 提供"保险"
4.4 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5 建立协调—致机制
4.6 改善成员国的安全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实现途径
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实现的约束条件
5.1.1 东盟内部的经济差异
5.1.2 与域内、外国家的关系
5.1.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5.1.4 东盟对中国的偏见
5.2 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具体途径
5.2.1 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国内市场化改革
5.2.2 重视微观企业在推动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5.2.3 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成员国之间协调一致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J]. 许坚,张二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02)
[2]中国与东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J]. 王兰芬,林琳. 当代财经. 2004(12)
[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博弈研究[J]. 胡晓珊. 亚太经济. 2004(05)
[4]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J]. 曹云华. 亚太经济. 2004(03)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J]. 叶辅靖. 改革. 2003(05)
[6]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评述及其在东亚的应用[J]. 白当伟,陈漓高. 世界经济研究. 2003(06)
[7]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的桥梁[J]. 吴晓东.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3(01)
[8]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J]. 李向阳. 世界经济. 2002(05)
[9]“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J]. 冯晓明. 国际经济评论. 2002(Z1)
[10]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形式[J]. 吕刚. 经济研究参考. 2002(31)
本文编号:3525602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总体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总体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理论
2.1 非传统收益理论
2.1.1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形成
2.1.3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内容
2.1.4 非传统收益理论与传统收益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理论价值
2.2.1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创新之处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的局限性
第3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分析
3.1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2 非传统收益理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适用性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模型架构
3.3.1 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3.3.2 中国在博弈中的对策
3.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效果
4.1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4.1.1 "保持政策连贯性"成立所需的条件
4.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持了成员国政策的连续性
4.2 发信号
4.2.1 "发信号"成立所需的条件
4.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信号作用
4.3 提供"保险"
4.4 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5 建立协调—致机制
4.6 改善成员国的安全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实现途径
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实现的约束条件
5.1.1 东盟内部的经济差异
5.1.2 与域内、外国家的关系
5.1.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5.1.4 东盟对中国的偏见
5.2 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传统收益的具体途径
5.2.1 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国内市场化改革
5.2.2 重视微观企业在推动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5.2.3 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成员国之间协调一致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J]. 许坚,张二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02)
[2]中国与东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J]. 王兰芬,林琳. 当代财经. 2004(12)
[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博弈研究[J]. 胡晓珊. 亚太经济. 2004(05)
[4]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J]. 曹云华. 亚太经济. 2004(03)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J]. 叶辅靖. 改革. 2003(05)
[6]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评述及其在东亚的应用[J]. 白当伟,陈漓高. 世界经济研究. 2003(06)
[7]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的桥梁[J]. 吴晓东.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3(01)
[8]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J]. 李向阳. 世界经济. 2002(05)
[9]“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J]. 冯晓明. 国际经济评论. 2002(Z1)
[10]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形式[J]. 吕刚. 经济研究参考. 2002(31)
本文编号:3525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2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