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交通流与区域空间联系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3 12:42
  以区域间空间联系最直观的实现交通流为载体,通过数学工具,将区域间的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和完全联系给以量化,并通过联系强度的深化模型,解决区域研究中的区域定量划分和区域壁垒测算的问题。 从区域空间联系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交通运输在区域空间尺度上的作用,确定了空间联系测度的交通流模式,给出了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测算确定具体运输方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以及两者叠加而成的完全联系,分析了其理论内涵和实证意义,以结构模型为基础思想,以投入产出法为实现的数学工具,建立了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联系测度的数值模型,计算反应区域间空间联系程度的联系强度系数。并结合区域研究中的区域划分和区域壁垒问题,以联系强度为实现的工具,提出了区域划分联系强度模型和区域壁垒测度的联系强度模型。 作为实例,以京津冀区域为实证,计算了京津冀区域各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系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紧密联系性区域和一般联系性区域,并计算了各市间的联系壁垒系数和京津冀三地间的省际高阶壁垒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京津冀之间的壁垒明显大于河北省内各市之间的壁垒,并且省级壁垒系数大小的排序为京津、京冀、津冀,...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空间联系的国外研究状况
        1.2.2 空间联系的国内研究状况
        1.2.3 区域划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区域壁垒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交通流与空间联系关系的基础理论
    2.1 空间联系的内涵
    2.2 空间联系的生成机制
        2.2.1 空间联系是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2.2 区域差异、互补和依存是空间联系的客观动力
        2.2.3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干扰机会是空间联系的前提条件
        2.2.4 区域政策对空间联系的影响
    2.3 交通运输在区域空间尺度上的作用
        2.3.1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2.3.2 区域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2.3.3 交通运输对空间联系的现实作用
    2.4 空间联系测度的交通流模式
        2.4.1 空间联系测度的基本模式:理论模式和流量模式
        2.4.2 两种基本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2.4.3 交通流模式提出的理论逻辑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通流的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分析
    3.1 空间联系表征的运输方式选择
        3.1.1 运输方式选择需要考虑的要素
        3.1.2 运输方式选择的定量测算
    3.2 空间联系强度测度的方法与模型
        3.2.1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理论内涵
        3.2.2 空间完全联系的实证价值
        3.2.2 空间联系强度系数的计算思路
        3.2.3 空间联系强度系数的数值模型
    3.3 京津冀区域的实证分析
        3.3.1 研究的区域范围
        3.3.2 京津冀的综合运输结构及功能定位
        3.3.3 公路与铁路的对比分析
        3.3.4 定量测算
        3.3.5 综合分析
        3.3.6 空间联系强度的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联系强度在区域研究中的深入应用
    4.1 区域划分的联系强度模型
        4.1.1 空间联系与区域划分
        4.1.2 区位商模型的基本思想
        4.1.3 联系强度区位商模型
    4.2 区域壁垒测度的联系强度模型
        4.2.1 联系壁垒系数的属性
        4.2.2 联系壁垒系数的计算思路
        4.2.3 联系壁垒系数的数值模型
        4.2.4 高阶区域壁垒系数
    4.3 京津冀区域的应用分析
        4.3.1 区域划分联系强度模型计算
        4.3.2 区域壁垒测算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尚待进一步改进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统筹:壁垒与政策取向[J]. 夏静.  理论月刊. 2005(02)
[2]中国区域划分的层次聚类分析[J]. 金相郁.  城市规划汇刊. 2004(02)
[3]都市圈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界定——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J]. 程大林,李侃桢,张京祥.  城市规划. 2003(11)
[4]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 吴殿廷,朱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5]论壁垒经济学[J]. 蒋建业.  广东经济. 2002(11)
[6]地区间铁路货物运输OD分布特征分析[J]. 徐刚.  中国铁道科学. 2002(02)
[7]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以铁路客运为例[J]. 张莉.  中国软科学. 2001(11)
[8]时距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J]. 王德,耿慧志,胡晓华,林旋.  城市规划. 2001(07)
[9]运输发展理论的近期进展[J]. 荣朝和.  中国铁道科学. 2001(03)
[10]国外区域联系研究综述[J]. 朱英明,姚士谋.  世界地理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空间运输联系与运输通道系统合理配置研究[D]. 王建伟.长安大学 2004
[2]区域产业链研究[D]. 龚勤林.四川大学 2004
[3]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 黄明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48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48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