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24 09:47
土地资源作为支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被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在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发展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四个地区安庆、舒城、临泉、当涂作为研究的目标区域。通过对四个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深入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及曲线估计方法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分别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回归模型和区域经济综合得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三次模型。由此得出区域经济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分析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2.1 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2.1.1 区域
2.1.2 区域经济
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2.2.1 开发区
2.2.2 土地集约化利用
2.2.3 开发区土地集约化利用
第三章 区域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原则
3.1.2 确定区域经济指标
3.1.3 区域经济定量指标的定义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构建
3.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选取
3.2.2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内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差异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区域经济差异
4.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
4.2 区域经济指标与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的回归模型分析
4.2.1 多元线性回归
4.2.2 关系模型建立
4.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区域经济综合得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拟合模型分析
4.3.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区域经济综合得分
4.3.2 区域经济综合得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曲线估计
4.4 回归模型与三次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4.4.1 回归模型的验证
4.4.2 三次模型的验证
4.4.3 模型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与区域经济指标模型的建立
5.1.2 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模型的建立
5.1.3 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5.1.4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653838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分析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2.1 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2.1.1 区域
2.1.2 区域经济
2.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2.2.1 开发区
2.2.2 土地集约化利用
2.2.3 开发区土地集约化利用
第三章 区域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原则
3.1.2 确定区域经济指标
3.1.3 区域经济定量指标的定义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构建
3.2.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选取
3.2.2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内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差异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区域经济差异
4.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
4.2 区域经济指标与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的回归模型分析
4.2.1 多元线性回归
4.2.2 关系模型建立
4.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区域经济综合得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拟合模型分析
4.3.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区域经济综合得分
4.3.2 区域经济综合得分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曲线估计
4.4 回归模型与三次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4.4.1 回归模型的验证
4.4.2 三次模型的验证
4.4.3 模型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与区域经济指标模型的建立
5.1.2 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与区域经济综合得分模型的建立
5.1.3 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5.1.4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653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5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