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01 15:53
本文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评估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评估步骤与方法
(二)模型建立与说明
1.环境污染损失
( 1) 水污染损失
( 2) 大气污染损失
( 3) 固体废弃物污染
2.生态破坏损失
四、经济损失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二)模型测算结果及分析
(三)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规制、土地财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式分权的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J]. 李斌,李拓. 财经论丛. 2015(01)
[2]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 李国平,郭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7)
[3]陕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价值损失评估研究——基于CVM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屈小娥,李国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4)
[4]陕北地区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损失估算[J]. 张倩,杨仁远,李志学. 中国水土保持. 2012(04)
[5]基于CVM的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研究——以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为调研区域[J]. 李国平,郭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3)
[6]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 吴文洁,常志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5)
[7]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时空演变与趋势预测[J]. 王建洪,李晶,任志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3)
[8]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 生态学杂志. 2010(03)
[9]基于HEA方法的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评估[J]. 张思锋,权希,唐远志. 资源科学. 2010(03)
[10]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对策[J]. 李国平,刘治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1)
本文编号:366773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评估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评估步骤与方法
(二)模型建立与说明
1.环境污染损失
( 1) 水污染损失
( 2) 大气污染损失
( 3) 固体废弃物污染
2.生态破坏损失
四、经济损失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二)模型测算结果及分析
(三)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规制、土地财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式分权的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J]. 李斌,李拓. 财经论丛. 2015(01)
[2]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 李国平,郭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7)
[3]陕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价值损失评估研究——基于CVM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屈小娥,李国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4)
[4]陕北地区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损失估算[J]. 张倩,杨仁远,李志学. 中国水土保持. 2012(04)
[5]基于CVM的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研究——以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为调研区域[J]. 李国平,郭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3)
[6]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 吴文洁,常志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5)
[7]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时空演变与趋势预测[J]. 王建洪,李晶,任志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3)
[8]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 生态学杂志. 2010(03)
[9]基于HEA方法的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评估[J]. 张思锋,权希,唐远志. 资源科学. 2010(03)
[10]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对策[J]. 李国平,刘治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1)
本文编号:3667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6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