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20:19
产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现象。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往往在某一区域集中,集中到一定规模会形成集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的不断迁移和服务业的兴起,集聚区可能会发展成为新的城镇或小城市。产业集聚如果出现在小城市内,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则会使其所在的小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集聚产业的优势凸现,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可能实现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集聚和小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企业集聚与本地资源关联度并不十分密切,怎样才能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加速小城市跨越发展?这是区域与产业经济学、管理学中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经济学家们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机理,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很多理论只是从某些方面对产业集聚问题予以了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然而已有的理论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未能说明为何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产业集聚区并不多?同样制度条件下,为何集聚的效果大相径庭?A地有资源优势,B地没有资源优势,...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1.2.1 产业集聚的定义
1.2.2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1.3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
1.3.1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集聚和新兴工业化区域产业集聚
1.3.2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观点
1.3.3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4 城市发展的有关理论
1.4.1 产业聚集与城市形成的理论分析
1.4.2 产业集聚对小城市发展的有关分析
1.4.3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分析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产业集聚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2.1 产业集聚现象
2.1.1 美国的产业集聚现象
2.1.2 意大利的产业集聚现象
2.1.3 日本的产业集聚现象
2.1.4 印度的产业集聚现象
2.1.5 中国若干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
2.2 产业集聚的国际比较
2.2.1 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2.2.2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创新机制和网络
2.2.3 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不同路径
2.2.4 创新环境的差异
2.2.5 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中作用的分类
2.3 产业集聚的类型和优势
2.3.1 产业集聚的不同类型
2.3.2 产业集聚的优势
2.4 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
2.4.1 新企业倾向于依生产相同产品的大企业而建立
2.4.2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人才、技术流动速度快
2.4.3 集聚需要适度的规模
2.4.4 集聚形成一定规模会衍生出专业服务市场
2.4.5 不同的集聚区有不同的特色文化
2.4.6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2.5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的关系
2.6 小结
第3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
3.1 成本推动
3.1.1 生产成本
3.1.2 交易成本
3.2 效益拉动
3.2.1 网络经济效益
3.2.2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3.2.3 外部经济内在化
3.3 深化分工
3.3.1 分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专业化
3.3.2 深化分工有助于分工网络的形成
3.4 加速创新
3.4.1 产业集聚优化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
3.4.2 产业集聚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创新
3.5 小结
第4章 创新与产业集聚
4.1 技术创新及其发展
4.1.1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
4.1.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4.1.3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
4.2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4.2.1 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和新产业集聚的基础
4.2.2 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4.3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
4.3.1 技术不断创新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条件
4.3.2 技术创新决定着产业集聚的收益
4.4 发展高科技产业集聚成为小城市的战略选择
4.4.1 高科技产业为小城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
4.4.2 互联网减少了小城市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4.5 信息产业为小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5.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
4.5.2 小城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集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4.6 制度的若干基本理论
4.6.1 制度的定义
4.6.2 制度的主要功能
4.6.3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4.6.4 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
4.7 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4.7.1 正式制度对产业集聚具有十分显著和直接的影响
4.7.2 产权制度对产业集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7.3 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将加速产业集聚的形成
4.8 为促进产业集聚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4.8.1 互补、配套制度安排形成的制度结构
4.8.2 加强制度供给以弥补制度需求的不足
4.8.3 注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演变
4.8.4 不断完善以有效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4.9 小结
第5章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跨越式发展
5.1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的关系
5.1.1 产业集聚是小城市形成的重要经济基础
5.1.2 小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5.1.3 小城市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
5.2 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战略选择
5.2.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5.2.2 跨越式发展战略比较
5.2.3 技术跨越式发展
5.2.4 跨越发展是小城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5.3 我国发展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1 鼓励相同或相关产业集聚
5.3.2 重视发展与产业集聚相关的产业
5.3.3 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
5.3.4 增强小城市竞争力
5.4 影响我国小城市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
5.4.1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5.4.2 制度因素
5.4.3 厂商自由进退与集聚规模
5.4.4 公司的规模与产业特征
5.4.5 技术创新与传播的途径和速度
5.4.6 适宜的生活和文化环境
5.5 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5.5.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机制
5.5.2 完善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5.5.3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奠定发展基础
5.5.4 致力于“二次创新”,寻求竞争优势
5.5.5 加快城市化进程
5.5.6 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
5.5.7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区域经济超常规增长的根本源泉
5.5.8 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文化环境
5.6 小结
研究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及获得奖励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 徐冠华. 中国软科学. 2001(03)
[2]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 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 2000(06)
[3]产业转换需求缺口和城市化战略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 吴德进. 改革. 2000(02)
[4]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J]. 朱华晟. 改革与战略. 2000(02)
[5]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层次性[J]. 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6]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02)
[7]硅谷—新竹—东莞:透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J]. 童昕,王缉慈. 科技导报. 1999(09)
[8]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 王小鲁,夏小林. 经济研究. 1999(09)
[9]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初探[J]. 朱康对. 中国农村观察. 1999(03)
[10]扩大内需政策目标取向:构筑以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增长平台[J]. 周振华. 东南学术. 1999(03)
本文编号:3682318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1.2.1 产业集聚的定义
1.2.2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1.3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进展
1.3.1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集聚和新兴工业化区域产业集聚
1.3.2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观点
1.3.3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4 城市发展的有关理论
1.4.1 产业聚集与城市形成的理论分析
1.4.2 产业集聚对小城市发展的有关分析
1.4.3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分析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产业集聚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2.1 产业集聚现象
2.1.1 美国的产业集聚现象
2.1.2 意大利的产业集聚现象
2.1.3 日本的产业集聚现象
2.1.4 印度的产业集聚现象
2.1.5 中国若干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
2.2 产业集聚的国际比较
2.2.1 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中的智力来源
2.2.2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创新机制和网络
2.2.3 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不同路径
2.2.4 创新环境的差异
2.2.5 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中作用的分类
2.3 产业集聚的类型和优势
2.3.1 产业集聚的不同类型
2.3.2 产业集聚的优势
2.4 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
2.4.1 新企业倾向于依生产相同产品的大企业而建立
2.4.2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人才、技术流动速度快
2.4.3 集聚需要适度的规模
2.4.4 集聚形成一定规模会衍生出专业服务市场
2.4.5 不同的集聚区有不同的特色文化
2.4.6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2.5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的关系
2.6 小结
第3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
3.1 成本推动
3.1.1 生产成本
3.1.2 交易成本
3.2 效益拉动
3.2.1 网络经济效益
3.2.2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3.2.3 外部经济内在化
3.3 深化分工
3.3.1 分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专业化
3.3.2 深化分工有助于分工网络的形成
3.4 加速创新
3.4.1 产业集聚优化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
3.4.2 产业集聚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创新
3.5 小结
第4章 创新与产业集聚
4.1 技术创新及其发展
4.1.1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
4.1.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4.1.3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
4.2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4.2.1 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和新产业集聚的基础
4.2.2 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4.3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
4.3.1 技术不断创新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条件
4.3.2 技术创新决定着产业集聚的收益
4.4 发展高科技产业集聚成为小城市的战略选择
4.4.1 高科技产业为小城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
4.4.2 互联网减少了小城市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4.5 信息产业为小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5.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
4.5.2 小城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集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4.6 制度的若干基本理论
4.6.1 制度的定义
4.6.2 制度的主要功能
4.6.3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4.6.4 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
4.7 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4.7.1 正式制度对产业集聚具有十分显著和直接的影响
4.7.2 产权制度对产业集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7.3 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将加速产业集聚的形成
4.8 为促进产业集聚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4.8.1 互补、配套制度安排形成的制度结构
4.8.2 加强制度供给以弥补制度需求的不足
4.8.3 注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演变
4.8.4 不断完善以有效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4.9 小结
第5章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跨越式发展
5.1 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的关系
5.1.1 产业集聚是小城市形成的重要经济基础
5.1.2 小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5.1.3 小城市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
5.2 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战略选择
5.2.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5.2.2 跨越式发展战略比较
5.2.3 技术跨越式发展
5.2.4 跨越发展是小城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5.3 我国发展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1 鼓励相同或相关产业集聚
5.3.2 重视发展与产业集聚相关的产业
5.3.3 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
5.3.4 增强小城市竞争力
5.4 影响我国小城市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
5.4.1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5.4.2 制度因素
5.4.3 厂商自由进退与集聚规模
5.4.4 公司的规模与产业特征
5.4.5 技术创新与传播的途径和速度
5.4.6 适宜的生活和文化环境
5.5 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5.5.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机制
5.5.2 完善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5.5.3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奠定发展基础
5.5.4 致力于“二次创新”,寻求竞争优势
5.5.5 加快城市化进程
5.5.6 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
5.5.7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区域经济超常规增长的根本源泉
5.5.8 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文化环境
5.6 小结
研究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及获得奖励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 徐冠华. 中国软科学. 2001(03)
[2]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 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 2000(06)
[3]产业转换需求缺口和城市化战略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 吴德进. 改革. 2000(02)
[4]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J]. 朱华晟. 改革与战略. 2000(02)
[5]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层次性[J]. 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6]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02)
[7]硅谷—新竹—东莞:透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J]. 童昕,王缉慈. 科技导报. 1999(09)
[8]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 王小鲁,夏小林. 经济研究. 1999(09)
[9]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初探[J]. 朱康对. 中国农村观察. 1999(03)
[10]扩大内需政策目标取向:构筑以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增长平台[J]. 周振华. 东南学术. 1999(03)
本文编号:3682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82318.html